北宋徽州王道宁墓碑志探讨
北宋徽州王道宁墓碑志探讨
北宋徽州王道宁墓碑志探讨
方 晖
二零零三年三月,在名城歙县太白楼——新安碑园内,博物馆工作人员意外发现了一块北宋碑形墓志。其墓志的主人是北宋歙县人王道宁(讳承裕)。此墓碑呈圭形,石质,长118厘米,宽84厘米,高为6厘米。是采用碑的形式和志的内容做成,碑有圆额,上刻篆文,墓志正文则为楷书,志文以自右而左,自上而下的方式刻成,且字体规整,刻工精美,共计560个字。墓志铭全文大致如下:
墓君宋
志道故
铭宁王
宣德郎前黄州州学教授汪次言撰
宣德郎新知信州贵溪县事汪囗路书
文林郎知汪陵府石首县事李平仲篆额
君讳承裕,字道宁,姓王氏。王氏之先皆王者后。自周而降迄于司马氏之晋,其姓最为盛且多。及元帝渡江,又为江表著姓。君曰为江表人,居新安之歙县。父惟宝,隐居,寿八十,邑里中号称长者。君刚明淳固,轻施乐义少当门户,不得极意文人而行事,时有当于古人。居父丧颇能履其孝道,治家有条理,门内百数口,俭宰甚均,兄弟怡怡如也;子孙雍雍如也;童也欣欣如也。尤乐义方之教,诸子游太学,不吝千金费倮。泛英俊游,当日昔人以明经取青紫如拾芥,夫经苟明不失为君子,青紫特其偿来寄耳其言。为达者推重。平居似不能言,一旦遇事,是囗来自身率先于其委典论辨,当于理,而后已有势者往往不能夺也。所居龙宿里之溪,有钓鱼矶。君一日泛舟徘徊其下,爱其山水之佳,乃欢曰:“吾年六十矣,人寿能几何”?于是卜其溪之北阜穴为寿藏阖,将全而归之也。初斫地才涂二尺,有物沸然,如**浮花久之,易紫色。阴阳家以为佳,证亦前史所记飞鹤眠牛之应云。君以政和二年七月十九日,以疾卒于家,享年六十有七。明年九月卯朔初八日甲申,葬于长寿乡龙宿里富资社之原君所自卜也,君娶潘氏,得内治之助,生八子,男五人,曰敏、曰传、曰理、曰著、曰才。女三人,皆适仕族;孙十六人,男九人,女七人。余少与其子传太学,同舍,且友善。一日状其事,宝来求铭,于是铭曰:
龙宿水涂兮山辙辙 嵯峨佳城兮铭有碣
瑞鹰兮胡为乎来哉 利而子孙兮祀不辍
郡人王子常模刊
墓志内容叙述了王道宁先祖为北方王者后,晋时,他家族最为旺兴,到元帝(318年)时渡江南迁来到新安歙县。其父惟宝活到80岁高龄,邑县人都称他为“长者”。王道宁刚明淳固,年少就掌管家务,乐善好施,治家井井有条,门内数百人分配公平,兄弟和睦相处,子孙合睦欢欣,尤其喜欢以信义教他们,并且不惜重金,让他的儿子们入太学读书。60岁时,他泛舟顺水而下,看到有个地方风水很好,于是就挖其溪北阜穴作为自己死后的寿藏阖。刚刚挖穴不到二尺深时,则有如**浮花之物喷涌而出,呈紫色,风水先生认为是宝地,同时也证实以前史书上所记载此地有飞鹤眠牛于此的传说。他于政和二年(1112年)七月十九日病逝于家中。享年六十七岁,第二年(1113年)葬于长寿乡龙宿里富资社自己生前所选地方。他一共生了五个儿子、三个女儿,儿子都入太学读书,女儿所嫁皆为官宦人家。子孙有十六人,其中孙男九人,孙女七人。表明他家为士族之后,且是书香门弟、人丁兴旺。
墓志由于时间久远,部分字迹已风化脱落而无法辨认。但从全文整体来看,它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从墓志的形式来看,墓志为圭首,是采用碑的形式和志的内容做成。有碑和座两部分,碑有圆额,而座已毁。假设此墓墓前有碑,而墓内的志又为何采用碑的形式?以前,江苏吴县出土的东晋张镇墓志是采用碑的形式,也有碑和座两部分,所不同的是,它的碑不但有圆额,而且有穿。洛阳出土的西晋元康九年(299年)徐美人墓志和太康八年(278年)墓志是呈圭首尖额的形式,也有所不同。除此以外,这种采用碑的形式来做志方式,到目前为止还不曾再发现过。因此,可以断定,这种采用碑的形式和志的内容做成的墓志在宋以前出现过,但极为罕见。而在徽州却是首次发现。可以说这是徽州墓志史上的一个重大发现。
二、从墓志的书法及铭文结构来看,志文前刻有“宣德郎前黄州州学教授汪次言撰,宣德郎新知信州贵溪县事汪口路书,文林郎知汪陵府石首县事李平仲篆额”及志文后刻有“郡人王子常模刊”,可以清楚知道,碑额是李平仲篆,志文是汪次言撰,汪口路书,最后由王子常模刊上石的。可知,碑额采用了篆体而志文采用了楷体,说明宋时墓志书体还存在篆、楷共存的特点。且结构规整,书法质朴疏放,方正遒劲。另外,墓志明确题为“宋故王君道宁墓志铭”,铭词已置于文后,一共四句三十二个字,这说明到宋墓志已呈规范。
三、从“女三人,皆适仕族”,可知当时徽州重婚姻,讲门第。王道宁家庭为北方南迁的王者后裔,到宋时族内人口已有数百人,可以说是当地旺族。而古时旺族通婚必须衡量门第,必须符合封建等级制的“门当户对”。因此,只有士族之间才能彼此通婚,不能和其他“杂类”通婚,这在墓志上,得到有力证明,正如恩格斯所说:“对于骑士或男爵,以及对于王公本身,结婚是一种政治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这是非常恰当的说明。另外,从“教诸游太学不吝千金……”又可以看出当时徽州十分重视教育。北宋教育基本上还是沿袭唐朝学校和科举制。即在中央设国子、太学、四门、律学、书学、算学六学,统由国子监领导,其中国子、四门、太学的学生全习儒家经典。只是到了熙宁八年(1075年)后,北宋政府才在太学和州县学校用《三经新义》作为主要教材,科举用它作为应试标准。
四、从“君一日泛舟徘徊其下……”到“……证亦前史所记飞鹤眠牛之应云”。可知王道宁生前就为自己选好了葬地,又用葬地“有物沸然如**浮花”奇特景象和“证亦前史所记飞鹤眠牛之应云”历史记载来说明所选葬地实为风水宝地。从而说明当时徽州人选择葬地,十分讲究“风水”。风水即古代“堪舆”之术,实质上就是选择有恰当地形的葬地。汉时已有,晋后此风大兴。《晋书》、《宋书》、《南史》、《北史》等均有记载。
五、从“王氏之先皆王者后……”到“又为江表著姓”可知王道宁其先祖是北方侨姓士族。晋时,北方士族南渡,大都率宗族、宾客等同行,北方侨姓以王、谢为高,颜之推说:“中原冠带,随晋渡江者百家。”这些南下的人们,起初大都不上户籍。后来,东晋政府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和保护南迁士族的利益,使用他们的宗籍名称,侨置州、郡、县。侨人单独立户籍,称为侨户。另外,晋时长江以南的地方被称为“江表”,那里的人被称为“江表人”。这在以前历史文献中还未曾提及过,只是三国时期,吴国孙权所据江南之地曾被称为“江东”、“江左”,这就为补充历史文献的不足提供了实证。
北宋王道宁墓碑志是迄今为止徽州地区发现最早的墓碑志,它的出现为研究北宋时期徽州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既证实了文献的记载,又补充了文献的不足。
皖公网安备 34100402000101号
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