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 河

临 河

发布时间:2025-06-10 08:05 信息来源:徽州区政府办 阅读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在徽州历史上,临河的名声不算太大,那是人们对它知之甚少的缘故。

该村位于丰乐河下游,整个村庄紧靠河岸,不少房屋就建在河坝上,故名临河。除临河自然村外,还有丛睦,茆田两个自然村。丛睦、茆田昔称岩寺十里长街之街首,至今临河还流传着“先有临河,后有岩寺”的说法。

临河村以程姓为主。过了临河岭,无论是大岭,还是小岭,都是程家的田地。每当人们提起临河,都要讲起程氏的兴衰。

过了丛睦上了岭,就是程家光宗耀祖的“上牌楼”。牌楼建于明代,麻石建造,四脚三间三楼,通宽10米,高9米,前后各有石狮一对,正面上方龙凤榜上刻有“恩荣”二字。正间前后两侧各有麒麟一对,坊上还雕有凤凰、双狮争球和怪角兽。1953年夏,狂风吹倒“上牌楼”,4只石狮和4只麒麟均被埋在附近地下。后牌楼脚全部挖掉改成田地,部分石柱、石条被人偷偷挖去下屋基建私房,刻有“恩荣”二字的“龙凤榜”石在生产队建牛栏时被当成奠基石,至今仍存。

“程氏祠堂”在临河村东临河岭下“上牌楼”前30米,坐北朝南,刚好对着临河山。山上有两口水塘,一年四季、长年累月往下流水,好似两个小瀑布,又好似人脸上的两行泪水。当年程氏祖先外出做盐商木客开当铺,时间久了,又在外面娶了女人生儿育女,无暇顾及临河的家人。程氏家人妻哭夫、父母哭子、子女哭父,全家人相继哭瞎了眼睛。当最后一个人去世时,“程氏祠堂”也就倒塌了。

临河村中还有一个祠堂,当地人称之为“程氏村中祠堂”。该祠规模宏大,神龛放祖宗牌位的梯形格子多达10多层。祠堂前面几十根石柱排列成墙,门套、外廊的柱子一律是下半石、上半木的半石半木结构。外姓人不得入内。1955年改建为“临河小学”。

临河以前有个大地主叫程光红,想方设法不让别人偷懒。据说他家的凳子都是三条腿的,打工的人无论吃饭还是休息都坐不稳。“长板凳、三条腿,老地主、不改悔”,结果自己也是摔断腿后死的。

从岩寺走小路到临河,下山的半山腰处有一个“和尚庙”,遗址尚存。“和尚庙”周围古树参天,不少古树生长陡峭的石壁上,有槠树、枫树、松树等。庙内有个“大圣菩萨”。在大圣菩萨的生日,当地有游菩萨的传统习惯,由村内年青力壮的人抬着“大圣菩萨”在岩寺、丛睦、茆田游一圈,全村人都能消灾避难。

临河通往岩寺有一座至今也未建好的石桥。据说当年程氏家族和李氏家族合力建一座“临河桥”,四个桥墩,还有一根“如来佛”石柱。石柱竖在桥南头,上有4个菩萨头,东南西北各一个。“临河桥”快要完工的时候,南头的桥墩还有一点扫尾工程。恰在此时,有一个讨饭的人,背着两个馃要从新桥桥面上过河。程、李两家建桥的人说,桥还未完全建好,不许过。讨饭的坚持要过,程家、李家就是不让。讨饭人便说:“你这座桥永远做不好了。南桥墩建好,北桥墩倒塌;北桥墩建好,南桥墩倒塌。”说完就不见了。程家、李家知道遇上了神仙,又得罪了神仙,后悔不已。此后“临河桥”一直未建成,中间的4个桥墩冲毁了,只有南、北两头的护坝一直遗留在“丰乐河”的两岸。

程邃(公元1605—1692年),临河程氏后裔,字穆倩,号垢溪、垢区,别号垢道人、朽民、黄海钓者、野全道者、江东布衣等。万历三十二年生,康熙三十年卒。程邃绘画追求创新,把枯笔焦墨同金石趣味相结合,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程邃虽为临河程氏后裔,但出生在淞江,中年侨居扬州,晚年移居南京,一生在古徽州停留较少。程邃自幼拜陈继儒为师,交往的新安书画家有汤燕生、许楚、渐江、查士标等。在故宫博物院藏的《黄山图册》中,就有萧云从、程邃等人的题跋。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程邃还与渐江、查士标相会于南京。程邃是新安画派的开创者之一,同时也是徽派篆刻的开山鼻祖,是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艺术家。

“雷堨”是临河村的命根子。没有“雷堨”,临河几千亩农田就无法灌溉。“雷堨”建于南宋祥兴元年(公元1278年)。临河人程迁率子8人开筑。程迁,字延寿。生于宋末,善射有勇力,曾担任过县里的尉官(武职、正八品)。元至元中,在征安南战争中立了功,授予“千户”(武职,统兵300—700名,隶属于“万户”,统领“百户”)之职。雷堨于清咸丰末年淤废,同治3年(公元1864年)由程永和倡修,历时5年竣工。干渠由西溪南桥头引丰乐河水入口,经双石桥串村而下,纡环5公里,直至临河村,灌溉170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