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 塘

澄 塘

发布时间:2021-11-09 17:50 信息来源:徽州区政府办 阅读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澄塘,古称澄溪、澄潭、承唐,今人书写为澄塘,方言叫“忠”塘、“井”塘。明代属歙县孝悌乡和睦里,清代属歙县十五都,村内有重升、合力两个社。解放初,曾设澄塘乡,辖葛山、水界山、陈村、古塘、盛塘、塘、山后、吴家塘、宋村、上礼庄等村。

在古代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澄塘村东南西北分别有石板路通往包塘、田、宋村、坤沙、潜口等地。村内祠堂、众厅、宫观、寺庙、尼庵、关帝庙、土地庙、私塾等设施应有尽有。当时最兴旺的街道属东三街,店肆栉比。太平军烧杀抢掠后,东三街不存。现在的主要街道原为偏街。有一条小溪穿村而过,即为澄溪。溪水把村子分成东、西两边,人们习惯地称为东边、西边。小溪南流汇入一口大水塘,称澄塘,村名缘此而起。小溪上有便于两岸往来的小桥,有“一河两岸十三桥”之称。其中三座为石拱券桥,余皆由平直石板搭置而成的便桥。

澄塘原有吴、潘、余三姓,清末又有绩溪胡氏和陈村张姓迁入。吴氏为澄塘大族,集中居住在西边;其他姓氏集中居住在东边。公共建筑有余家厅、潘家厅、花厅、胡家厅、汪家厅及初建于明代天启年间的吴氏宗祠。

澄塘吴姓,系本村第一大姓。澄塘吴氏一世祖吴竦,生于唐光启元年(公元885年),原居休宁石舌山吴里,是吴氏新安始祖吴少微后裔,五代后梁乾化年间(约公元911—915年)迁澄塘居住。至清咸丰朝已达千丁以上。吴姓公共建筑有上头厅(老祠堂),边上附有女祠,往南有关帝庙、世荣厅、六分厅、四分厅、吴怡安堂、下门厅等。关帝庙三间两进,平房厅堂,上下对廊,上堂供关帝菩萨和关平、周仓塑像。村民年年祭拜,一九四九年前夕还给菩萨“开光”。下廊两边设“济农仓”,是给村民储备救济粮的仓储。公社化以后,许多公共建筑都拆毁改建生产队仓库。吴氏宗祠辟为澄塘村小学。

吴氏宗祠始建于明天启初年,天启五年竣工,系澄塘吴氏二十五世孙吴大文独资建造。吴大文字养素,生于于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进士出身,相传在皇宫给皇帝管龙袍,钦赐义士大夫。万历年末倡建吴氏宗祠。吴大文生三子,敏政、敏问、敏学。宗祠五间三进。头进为仪门,过甬道进入大堂。甬道两旁为天井。天井两边设廊庑。大堂为主祭之所,可容三、四百人合族祭祀。乾隆皇帝游江南时曾赐给吴家一块大“福”字匾,悬挂在大堂之上。后天井较小。再后为寝殿,供祖宗牌位。宗祠大门前约5米矗立一座青石牌坊,左右各有围墙围护,各开两个圆门洞,西进东出通往岩寺。祠堂西侧为女祠。

祠堂于“文革”期间改建小学拆毁,原木构架及字匾无存。大门前石板坦上之牌坊仍保存完整。牌坊三间三楼,四柱冲天式,青石仿木结构建筑。正顶龙凤榜供“恩荣”二字。两边雕有双龙,南北两面一式。额匾“冠冕诸姬”四个大字,楷书,边款署“明天启六年乙丑立”,亦南北一式。唯横枋与额枋之雕刻,南面丰富工整,北面比较简单:南面遍饰包袱锦,额枋中间两夔龙;北面只有包袱锦而没有夔龙。冲天柱遍饰仙鹤祥云,金刚腿和斗拱、雀替都素无雕刻。

考“明天启六年乙丑立”落款有误。明天启乙丑(公元1625年)应为天启五年,这与五年前(公元1620年)万历皇帝去世有关。万历帝神宗于七月崩逝,光宗皇帝朱常洛继位,当年改元“泰昌”。哪知朱常洛登基仅月余于九月朔日又崩。国不可一日无君,于是熹宗朱由校继位,国号“天启”。当年就有三个皇帝,这是百姓百官皆知尽晓之事。但万历四十八年已经由万历改元泰昌,不可复改,故改明年(1621)辛酉为天启元年。天启乙丑应是天启五年。但农村百姓只知道1620年已经有了天启皇帝,故枋上刻了“天启六年乙丑立”。当官的可能知此有误,但事出有因,且能博得天启皇帝欢心,将其在位时间多算了一年,也就将错就错,沿袭至今了。

牌坊前临水塘,即澄溪下注汇聚之所,曰澄塘。该塘《歙县志》有载,能溉田40亩,且具浆洗、消防各项功能。因地处全村中心地带,吴氏祖先予以大加美化修饰。池塘南岸是牌坊,东西两面用石雕栏杆围护,遍植垂柳、紫荆。北面即澄溪入注河道,溪上设数道石梁,形成幽雅的水口园林。

澄塘有座尼庵,系岩寺人方振孚建造。三间二进平房,尼姑数人。每逢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附近各地群众常来烧香许愿,拜观音菩萨,每位施主都可吃一碗素面。尼姑的生活来源主要靠香客进香和为施主做佛事,另外就是向施主化缘。化缘时,尼姑挨家挨户上门,送上她们自制的绿豆饼,同时讨些米、面回去。

澄塘原来有一座寺庙。《歙县志》载:“澄塘寺在澄塘村,旧志作承唐。唐会昌以前有之,大中七年复建”。后人无缘重见此寺,年纪稍大的人津津乐道的是“澄塘观”。

澄塘观在村北里许,道教圣地,面积很大,有三进平房厅堂。《歙县志》载:“苗儒观,在澄塘苗儒山。一名崇真道院。宋建,里人吴道章字辰峰修真于此。清咸丰十年毁,同治六年吴斗山等倡修”。大殿正中塑吴真人像,右边塑六帅菩萨,左边塑大王菩萨,有道士数人祈祷斋醮,常年有人进香。三月三日百姓上香,每人可吃一碗素面。端午节道士到各家各户派送用“五色纸”木刻印刷的“五毒”图画,为人避邪消灾。各家丧事要请道士来做道场,有钱人家要做许多天法事,农民称作“七七做,八八敲。”

澄塘观和澄塘寺门口各有一棵大树,叫黄连茶。传说是吴真人用宝剑一头一棵挑来。黄连茶树上悬一口铁铸大钟,有1.5米高,撞钟时声音洪亮,远达十里。树下有一座路亭叫澄塘亭,亭为三间,中间一间前后有门通南北,东西墙上画有壁画。亭边约50米处有水井一口,由三个井栏圈围成,人称“三眼井”。观外角还有一座小小的庙宇,供一尊土地神。观的正门口左右各有石狮一对和石马一对。经澄塘亭往村里去第一个建筑即重升社的社屋。

澄塘村每年正月十八要嬉龙灯,又叫嬉太子灯、太子烛。各家各户出一名强壮青年,将自备的板笼(约五尺长的木板上装满灯笼)点燃蜡烛,首尾相接,浩浩荡荡,逶迤而行。早上男青年数人到澄塘观将太子菩萨接出,敲锣打鼓放鞭炮,龙烛在前,太子菩萨在后,将菩萨接到吴家六分厅内坐定。晚上仍然龙烛在前,太子菩萨在后,从澄塘村各街道到下澄塘、太子塘都游到,队伍将菩萨送到观内坐定,算是结束。接下来嬉龙灯的各人将板笼拆散,各自狂奔回家。据传哪位先跑到家,哪家先生儿子。因此每年都由那些未生儿子的男青年驮龙烛。有些人家为了求子,虽家中没有强壮青年,也要花钱雇人代为驮烛排。上澄塘的水口坝是游菩萨的折返点,因此建有一座小小的太子庙,只有几平方米大,庙门前有一眼水塘,人称“太子塘”。

澄塘村南面水口坝,据传为“飞蛾神”:坝头两侧各有一口水塘为飞蛾的眼睛,这种风水要出造反的武将。传说澄塘吴家出了一个男孩,十几岁时力大无穷。当时澄塘村搭台唱戏,潜口有几个人很霸道,他们不到场不准开锣演戏。男孩子不服,抱了两个大石鼓拦在路当中,让村里一开锣唱戏。潜口人到了村口听到锣鼓声,很不高兴:“我们未到,哪一个敢擅自开台?”正待发作,男孩举起石鼓问潜口人,吃软还是吃硬?如要吃软,就把澄塘之水喝干;如要吃硬,就“吃”这石鼓。来人见这男孩托着的石鼓,少说也有一百多斤。如要逞强,岂不给这男孩一个个举起抛到塘里去?心里惧怕,表示从此再不霸道了。这件事被村里人传得沸沸扬扬,吴真人得知,看了澄塘的风水,担心吴家出一个“祸害”,殃及家族,遂在坝头上设立了一幢如来佛柱(徽州乡村很多见),像一把宝剑插在飞蛾头上,飞蛾神动弹不了,破了出武将的风水。

受历史长河的大浪冲刷,澄塘村的历史遗迹慢慢褪尽,惟有一座牌坊依然静静地矗立在澄塘之滨,与村里年事已高的贤能们一道诉说、传承着那一段荣耀的历史。新安江水库建设移民来了,人口又多了起来;呈—潜—唐旅游公路修建,这里的交通也将便利起来。只要人们勤劳,还会出现历史上最兴旺、繁荣的局面,我祈盼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