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 山
东 山
大的村镇常以“十里长街”来自夸繁华,东山却是凭“十里深山”而显其幽深。黄山东麓余脉——丰山,重峦叠嶂,逶迤曲折地自西向东横亘在东山之北,象一道坚厚的青铜色屏风,呈新月形把东山村紧扣在自己当面,东山正好扼其咽喉,成为出入丰山南北的要冲。民国时期,东山属“丰山乡”(乡政府设在唐模),因东山处于丰山之南,故为“丰阳保”,辖丰山南麓大小村落。
东山有四条石板古道,从东、南、西三面,呈扇形向外辐射,自古就是山里进出的重要通道。其东向的路,经富到许村,越箬岭抵旌德白地;东南行的路,经槐塘、棠樾,到徽城下渔梁,接歙浦而下浙江,是唯一的水上通道;西南行的一路,则过田抵岩寺,上屯溪进江西;正西一路,到潜口再北折入黄山,南折到岩寺。在交通原本不发达的山区,竟有这样通达的道路网络,其重要可想而知。东山就是凭这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在历史上长期形成商贸小集市的景候,成为丰山一带物资集散、转运、交易的中心。
当年东山的商号,可谓鳞次栉比。东山村中有三角坦一块,坦上首地段叫上门,下首则为下门,从主村道的上门往下门数,计有:许恒大号经营布匹、百货,邹家豆腐坊,章裕泰号经营猪肉、粮食、烟酒、杂货,黄记剃头店,罗德生堂中药店,程吉祥号经营猪肉、粮食、糖果、切面,章裕兴号经营猪肉、粮食、杂货、烟酒,胡恒达号经营布匹、粮食、杂货、豆腐;另一支道“上街楼”还有剃头店、猪牛经纪、中西郎中。此外村里还设有水碓、砖瓦窑各一座,碾磨房五座,以及草纸
作坊两家,砖、木、石、竹、裁缝、打铁等手工作坊,应有尽有,市面颇为繁荣。
开店的人家,一般都饲养骡马二三头,作运输工具,农户中亦有相当多的人家,养牲口种田兼“做反跳”生意。“做反跳”是当地土话,意为买进原粮加工成大米,反售出去,叫做“反粜”,所以“反跳”,实为“反粜”之音讹。经东山外运的物资,以大米为主,次为山货;运进来的则有布匹、盐斤、百货等。主要运输工具,只有骡马,不通舟车。
为什么山区却以大米作主要外销品?原来,这里与别的山区不同,村民并不种山,全种水田。层层梯田可种午、秋两熟、午季以油菜籽为主产,大小麦及豆类次之;大秋以稻谷为主产,菽薯类次之。所以,村村粮食自给有余,就得变着法子卖出去,这就是农户多兼做反跳的缘故,“丰山”也因此得名。
山区日照较短,泉水清凉,米质香软可口,邻近东山的灵山出产的大米自古有名,号为“灵山贡米”,因而其它村的米也就跟着沾光,源源不断地贩运出境了。那时候,每天早上驮着大米、山货的牲口,经东山村道,缓缓地出去;傍晚,驮着布匹、盐斤的牲口,又徐徐地进来。看那三五人一帮,七八骑一伙的运输队,踏着晨曦,披着晚霞,马掌敲着石板,发出清脆的笃笃声,加上牲口项下铃铛的撞击声,与赶牲口人悠扬的吆喝声,汇成一只绝妙的田园交响曲。它虽不具“丝绸之路”的风情,却多少也有点“驿路驼铃”的韵味吧!由于这里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商贸传统,难怪一九四九年后,歙县人民政府最先在村一级设供销社、信用社、粮油站的,只有东山一地。
历史巨轮,滚滚向前。尽管青山依旧,东山却是旧貌换了新颜。那曾经起过作用的旧商号,已不复存在,代之兴起的是一些新商店;水碓、碾坊、磨坊已无处寻觅,电动机、柴油机的吼声,早已把它们赶下场了;就连那颇耐人寻味的骡马队,也早已鸟枪换炮,让汽车、拖拉机取而代之。特别是东山浇注了连接乡道、国道的水泥大道之后,交通更方便,运输更繁忙了。且不说十里纵深的丰山里的车辆,都得由东山过境,光东山本村就有大客一辆,专跑武汉——黄山长途,小客昌河车4辆,日日去市各区县,供人们“打的”。至于货车,有东风甲路、北京黑豹、飞彩,以及三轮卡、小四轮、手扶拖拉机等三十余台(辆)。终日马达声不绝于耳,早年的马蹄声、驼铃声,成为上了年纪的人们留在心中的一丝怀旧的情愫而已。
灵秀的东山,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生灵。历史上多少有为之士,曾在此中磨练,然后走出山外,造福于人间。
明代贤相、武英殿大学士兼太子太保许国,未仕之前曾在东山一带坐馆教授蒙童,并和一位方姓的樵哥结成莫逆之交。樵哥隔三差五卖柴归来,总沽来一葫芦巴村醪,与许国就着干蕨、苦菊药下酒。据传:许国拜相后,方姓因一件讼事,公推樵哥进京上访许国,樵哥义不容辞,就背了一麻袋的干蕨、干苦菊菜进了京。来到相府门前,樵哥旁若无人地直着脖子连嚷着:“许国!许国!”径往里闯。骇得门官、卫士以为来了个神经病,急忙抽刀拔剑阻拦。这可气坏了樵哥,大骂道:“我来会我家许国,干你们屁事?”门官亦怒,喝道:“混帐东西,相爷名讳也是你喊得的!”许国闻声踱出堂来,见是樵哥,立即斥退众人,与樵哥兄弟般携手同进内堂。门官、卫士这才抹去额上的汗珠,如释重负地舒过气来。
清乾嘉年间,新安名医程正通,号松崖者,亦曾在这深山里亲尝百草,苦读歧黄,终成杏林
妙手。据清道光癸卯(公元1884年)木刻本《程松崖先生眼科秘方》新安江鼎臣所撰《序》云:“先生自奋,埋头于歧黄术中者十余年,遂足迹不下山”,后学成居于槐西里(今槐塘村),悬壶济世,“踵门求医者,纷纷然日无暇晷”。到晚年,“有一道者,登门求医。先生诊之曰:‘六脉纯和,非仙即怪,病从何来?’道者以手捻先生须曰:‘老贼殆有医国手!’飘然竟去。其后先生须发尽白,独道者所捻须之半,其色黑。时人相传为吕祖试医云。”自此半仙之名,传世不湮。
晚清进士、翰林,唐模许承尧先生早年曾隐于丰山高庙苦习经史,终于一举成名。
近代新安派国画大师汪采白先生亦长居丰山蜀源,临摹那青山秀水……
山中走出这么多人才,正合着徽州谚语:“深山出贵子,平地出蛮牛”,用今天的时髦话说,叫做“山沟里也能飞出金凤凰”。这也许就是徽州人对于山情有独钟的缘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