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南
西溪南
西溪南村具有1200年文明史。该村位于黄山南麓,新安江上游,丰乐河之畔。因傍丰乐河南岸,故又称丰溪、丰南、溪南。
西溪南虽地处皖南山区,因系盆地地貌,方圆数十里一马平川,堪称歙州之上第一平原。由北始,黄山、金竺、天马、黄罗、石耳、飞布、灵金诸山四周密布,远峙数十里外,稍一举目,群峰毕现。由于近倚黄山,千峰万壑,溪泉众多,水源十分充沛,有水则养万物,有土则生万物,故此地多良田美池,茂林修竹。早在唐懿宗咸通元年(公元860年),吴氏光公选此定居,堪称哲人远见。从兹子孙日蕃,田地日广,房屋渐稠,遂成村落。
该村由后唐开始,经五代、两宋、元明,先后近六百年的孕育发展,终趋鼎盛。其过程是:务农为本,农外经商,商富兴儒,因儒致仕。经商者遍布扬州、南京、杭州及沿淮一带,以盐商为主,兼营茶、木材、典当等行业;致仕者从省试到殿试,科举连登,高官司接踵,诚可谓“满朝朱紫贵,江淮金银山”。
西溪南的村落结构,总体东西走向,坐北朝南,势如棋盘格局,呈不规则长方形。以街为经,以巷为纬,既东西贯通,又南北畅达。村以三条大动脉为主线,即水系的条、陇、雷三。街依行,屋缘街建,鳞次栉比,两岸夹峙,宽2华里,长5华里,昔有“千灶万丁”之称。
第一条街称“前街”(现改称后街),清一色的石板路,宽3至4尺。房屋南侧,杨柳成行,俗称“杨柳干”,依依袅袅,万缕千丝,可供观赏,亦供纳阴。沿街一条小溪(条)逶迤而过。溪虽不宽,但长流不断,清澈见底。街道的巷口及拐弯处,设有“天灯”——在约一立方米的石墩上竖一近丈高的木柱,柱端支一“人”字形盖顶(用防雨雪),盖顶下挂一盏玻璃灯(当时用青油、灯芯点燃),夜间由专人点亮。光线虽略带昏黄,但在黑夜还是能起到照明作用,也是夜街的一种特殊风光。至于沿街各院的绿柳红花,飞鸟鸣禽,更是春秋变幻,有色有声。
第二条街称“中街”(现改称正街),街道宽5尺至丈余,一色青石路面,平正如磨。一道水渠(陇)穿街而过,石板铺底,流水甚畅。为建房所需,水渠有隐有现,凡现处均护有石栏,或直或曲,或左或右,宛如一条条立体的带状花边。为便于村民浣洗,在露水面处设有埠头;为安全计,涵洞口还置有石闸。该渠还可消防,调节空气,增强街道美感。街中杂有各种店铺,保证物资供应。一些宽绰巷口,设有“街楼”。楼架在两侧屋墙上,悬跨巷道。空间虽小,却很别致,南北两
面装有花样窗棂,专供“更夫”住宿。更夫夜里按更次下楼,手持梆、锣,沿街敲喊:“家家防火,夜夜防盗!”
第三条街称“后街’(现改称溪边街)。随着溪流(雷)的走势,格外曲折多姿。雷宽约二、三丈,水深可放竹木簰,也可行小船。溪水澄澈,长年不竭,天光云影,鱼逐虾戏,清晰可见。街道从头至尾,一路小桥流水,多为半月形单孔石桥。房屋隔水相峙,杂以台榭亭廊,竹木花卉。春季花阴鸟语,夏季廊榭清风,秋季水明月朗,冬季玉树琼楼,田园风光,如诗如画。
在全村三条街的建筑中,有三幢房屋,一个亭,历史悠久,文化品位特高。
一、老屋祠,又称老屋下。位于中街北侧。建于唐朝,系始祖光公住宅,距今已千年。坐北朝南,五楹两栋楼房,四合式,以柏、梓、桐、椐四木为柱,历唐、宋、元、明至一九四九年后,依然无恙,前厅有井二口,大门外东西侧各有一巷。光公懂堪舆,视屋为“龙头”,井为“龙眼”,巷为“龙须”(巷名“龙须巷”),图个吉利。惜该屋未引起重视和保护,在1954、1958年先后两次遭毁。
二、老屋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务院1996年11月公布)。位于前街偏西。据《丰南志》载:(屋)“在渔翁塘西岸,此为元代所建”。其中糅合了宋代的一些建筑艺术。一九四九年后一直受到政府的重视和保护。屋为天井式合院,二层楼。前为门屋;中进为正屋,夹有天井、水池;心间为堂,两侧为房;天井东西两侧为廊及小天井,楼梯置于西。楼上高敞,房间木板间隔;楼下低暗,编苇夹泥墙间隔。月式梁,垂莲柱,罗汉枋,云拱,雕镂精巧,细部各异,生动秀丽。大门上建有水磨砖门罩,简洁古朴。一九四九年后该屋只剩前、中两进(中进缺去三分之一)。1999年8月至2001年8月,美国友人安思远先生主动资助,将残缺的中进、荡然无存的后进,依原制进行了整体恢复,使这颗古建明珠重放光彩。
三、绿绕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务院1996年11月公布)。紧靠老屋阁(左前方),北傍渔翁塘。亭名取宋王安石“一水护田将绿绕”诗意。始建于南宋,重建于明景泰间,重修于清咸丰元年、嘉庆八年、光绪十一年。造型独特,剖面如琴,月式梁,罗汉枋。南北两面置“飞来椅”。南有清溪环绕,北有荷池(渔翁塘)相映,休憩观赏两相宜。公元2000年,云南“世博园”特按此亭模样仿制了一座,置于园内。
四、十二楼,俗称“葫芦门”,位于前街南侧。这是一幢十分阔气的园林式住宅。《歙县志》载:“丰南明中书吴养春别业”。该别业占地5000平方米,重楼迭阁,水榭风廊,台亭馆舍,假山水池,一应俱全。园林仿元末倪云林的迭狮子林式;又取唐人“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之意命名。明大书画家董其昌给壁上绘画题字。园林中有巨大曲池。池南假山崚嶒,可望不可即。由风廊渡石桥,桥畔怪石如人:坐者、卧者,欹立而映水者,蹲伏而傍岸者……俗称“八仙渡海”。过桥登石山,远近诸楼,参差互映。山上有亭,亭侧石笋环列。前人有诗云:“仙人十二楼,缥缈望云头。丹梯浑可上,直达莲花洲”。
吴氏历代子孙兴旺,支派繁多,故供奉祭祀的祠宇也多。本村素有“十大祠堂”之称(大宗祠在外)。诸祠分布在村的各个方位,建造各有特色,其中最突出的当数坐落在后街的“思睦祠”。该祠坐北朝南,落成于明嘉靖年间。祠前清溪(雷)环绕,一路石栏防护。祠分四进:前进为头门;二进称“忠孝世家堂”;三进称“四睦堂”,董其昌题额并楹联;四进为“神堂”(存放祖宗灵牌),神堂两侧各有小堂,为“女祠”。女性的灵牌能存入祠堂,在封建社会里确属难能可贵。前进、二进及思睦堂全用楠木建造。楠木质地坚密芳香,系建筑制物之良材,价格十分昂贵。且楠木远产南方,当时交通运输工具落后,其运费又相当可观。倘无雄厚资财,实难办到。一九四九年后,该祠第四进办了粮站;前部分为乡中心小学。1979年8月,一场大火,将思睦堂全部焚毁,今已改建为新教学大楼。
该村旧曾有十大名楼,二十处名馆阁,二十四名堂、院,十大寺庵,十大社屋,十大牌坊,不再一一赘述。
此外还有十大名园、八大景点,值得一提。现举数处,用窥全貌。
一、果园,坐落于前街北侧。园名源自汉班固的《西都赋》。园主系巨富吴天行。相传唐伯虎、祝允明赴溪南作客时为其规划。内有曲池、假山、亭台、书斋等,占地4000平方米,遍栽珍花异卉。中有六景:仙人洞、观花台、石塔岩、牡丹台、仙人桥、芭蕉台。主人拥有百妾,花前月下,常见倩影翩跹;亭榭之中,每闻笙歌婉转。岁月沧桑,园林荒芜,现在该园只能依稀辨其旧貌,令人想见其昔日的绝代风华。
二、钓雪园。坐落于后街北侧,《丰南志》载:“钓雪堂匾额系前明赵寒山先生所书。其对联系明书法家查士标先生所书。联曰:‘清声入座风敲竹,疏影横窗月上梅。’堂前有假石山,山上有亭,额曰:‘春风第一’。又其前为‘翠玲珑馆’,其联曰:‘练水波光秋宛在,黄山云气晓来青’。馆中有老梅数十株,修竹数千竿,木樨近十株。山鼠林禽,傍人飞走,境甚幽邃。”
三、高士园,坐落于后街。《歙县志》云:“高士园在丰南,为明兵部侍郎汪道昆、汪道会、谢陛、吴守淮诸人觞咏地。门前有丈人峰石,石上道昆诸人俱镌有题字。”
八大景点,称《西溪南吴氏八景》。元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村有吴氏希德公者,号梅溪居士,写了一篇《溪南吴氏八景记》。明弘治戊午年(公元1498年),苏州吴门四才子之一的祝允明来游西溪南,见《八景记》后便即题分赋。八景称:祖祠乔木、梅溪草堂、南山翠屏、东畴绿绕、清溪涵月、西陇藏云、竹坞凤鸣、山源春涨。
“祖祠乔木”诗曰:煌煌清庙奠崇冈,灵树擎天拔地强。天子报功惟社稷,云孙追远许烝尝。千寻古色武侯柏,十亩清阴召伯棠。今日孙枝正蕃秀,愿移材干献明堂。
“梅溪草堂”诗曰:君子高居涧水浔,小斋还筑傍琼林。看花忽见乾坤理,玩《易》正求天地心。香蜡浮浮谁共味,寒流汩汩自成音。试看床上书连屋,莫道前人不遗金。
……
祝允明随将此八首律诗书写成卷。后经王稚登、唐允甲、吴揭诸名流题跋。清康煕庚辰年间,由吴氏后裔与桥摹勒上石。祝允明手书早已遗失,碑石尚在,计四块,现存歙县“新安碑园”。
至清,大画僧石涛亦赴溪南游览,结识了名士吴与桥(又名南高),遂为与桥作八景图册,每画引题祝诗一首。石涛书画俱臻妙境,此八景图册自是稀世珍宝,现藏上海博物馆。
西溪南村地理环境得天独厚,丰乐河绕村而过,首先引水入堨,灌溉农田,计有条堨、陇堨、雷堨三条古代引水工程:
条、陇堨,入口在丰乐河上游琶村,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溪南吴姓开筑。内有干渠1条,长1公里;支渠2条,长4公里;斗渠45条,总长50公里,灌溉农田3000亩。
雷堨,入口在丰乐河溪南上段,南宋祥兴元年(公元1278年)由程迁率子8人开筑,清咸丰末年淤废。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由程永和倡修,历时五年竣工。干渠1条,支渠分四圳,纡环5公里,直至岩寺下临河村,灌溉农田1700亩。
由于拥有这样的水利资源,故大旱之年仍能丰收。如此大面积的自流灌溉,从整个黄山市来看,恐怕也屈指可数,西溪南因此成为名副其实的大粮仓。
该村如此文明鼎盛,其间诸方面的英才也不断涌现。登科及第,擢官晋爵者历朝辈出;兹择某方面有特殊才能和贡献者,略加介绍。
吴养春,大盐商,家财万贯,雄据一方,为地方的公益事业作出不少贡献。特别是养春之父,曾输金三十万两佐国,钦赐其家“中书”五人,养春其一。十二楼即他的别寓。
吴廷,明大收藏家,字用卿,号江村,“余清斋”主。所居“上村草堂”由董其昌亲笔题额。他懂书画,精鉴古,知识渊博,拥有资财,系当时闻名江南的大文人,大富豪。董其昌、陈继儒、杨明时、吴国逊等名流是他的席上客。
在书法方面,他拥有两件稀世珍宝:一是现存故宫博物院的虞世南临兰亭帖“张金界奴本”,卷尾有乾隆皇帝题字:“此卷经董其昌定为虞永兴摹……”;二是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的唐颜真卿《祭侄文稿》真迹。
在国画方面,吴廷藏有五代时期黄筌《写生珍禽图》,南宋杨补之《雪梅图卷》,元代庄麟《翠雨轩图卷》,吴镇《中山图》等。董其昌曾有题记,证实皆属真品。
吴廷还有一大贡献,即在他家中组刻了一部《余清斋法帖》。帖中收有晋、隋、唐、宋诸大家名迹,经董其昌、陈继儒手订,杨明时双钩上石。明万历二十四年刻,历时十八春秋完成。
清末翰林许承尧有诗赞吴廷:石渠宝笈斑斑在,名印纵横发古馨,神往昔年书画舫,曾经馋煞董华亭。
吴桢,字周生,莘人(莘与西溪南仅一河之隔,历史上属同一村落。)。董其昌住他家时间最长。他组刻的《清鉴堂法帖》,书迹包括晋、唐、宋、元、明诸大家作品,经董其昌、陈继儒鉴定并题跋。该帖计碑四十块左右。
余清斋和清鉴堂两部丛帖的碑石,现均存歙县“新安碑园”。
李流芳(1575—1629),字长蘅,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后侨居嘉定,与唐时升、娄坚、程嘉燧合称“嘉定四先生”。吴梅村称其为“画中九友”。他对画有独特见解,提出“三不似”理论:画会之真山真水总不似,画会之古人总不似,画会之诗总不似——不似之似,乃为真似。
他还是《芥子园画谱》的创始人。该书在后来三百多年的美术教育中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吴邦佑,字扆晋,清代人。精剑术,通技击,武艺高超,江南无匹敌,楚地亦无伦。此武林中之英物。
纵观西溪南村史,从明至清末,烜赫繁华近五百年。至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太平军路过西溪南,与清军、乡团激战,刀火并举,玉石俱焚,一时十室九空。绝大部分人文景观被毁坏,自然景观也受摧残。但史实上的辉煌过去,是永远不可磨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