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干

杨  干

发布时间:2020-11-06 23:56 信息来源:徽州区政府办 阅读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杨干位于徽州区中部,由岩寺往北去黄山的公路在佛子岭头分叉,左边去黄山,右边到杨干、呈坎。跌下佛子岭脚就是下杨干,跨过川河是中杨干,再上便上上杨干了。上、中、下杨干在外界通称杨干。杨干元代属14都,明清时期隶属徽州府歙县通德乡丰乐里,民国时期隶属潜口管辖,新中国成立后,于1952年划归呈坎公社,今属徽州区呈坎镇。该村由水埠口、上杨干、中杨干、下杨干、周林田5个自然村构成。

据现有史料考证,上杨干在晋代建村。金氏家族从杭州十字街迁来定居,占、叶两姓到明初始迁入,后来,王、杨、吴相继来此定居,所谓“先有金、占、叶,后有王、杨、吴。”据王氏族谱记载,上杨干盛于明代。当时上杨干前后1华里的村庄,四周封闭,出入只有前后两个大门,村中民宅连为一体,起到防盗防偷的作用。上杨干原称“王干”。明代王姓兴旺时,王氏有人在朝中当按察御史。村中原有牌坊,惜在文革时被拆除。传说按察御史归隐故里后,得一奇病,被村里杨姓郎中“杨半仙”治好,御史为答谢杨氏的救命之恩,特许村名以杨姓为首,故改“王干”为“杨干”。杨干村名由此得来。但从史料来看,这也不过是一个附会的美丽传说,不足为信。随着历史的变迁,家族的兴衰,现今上杨干以陈姓为主。

上杨干村头原有“杨干禅院”,俗称“杨干寺”。该禅院坐落在黄龙山脚,背靠黄龙山,门对川河,坐西北、朝东南。从杨干去呈坎走老路要经过寺门前。禅院左上边有一眼井,旱年不浅,涝时不溢,四季长流,水质胜于它处。该禅院建于宋,鼎盛在明,扩建后规模庞大,最兴旺时僧人多达百余。建有钟鼓二楼,铜钟很大,故杨干有俗语云:“阴坞口的风,杨干寺的钟。”

杨干禅院是呈坎罗氏始祖罗秋隐的墓祠。罗姓为歙县大姓,望族是也。宋代《新安志》的作者罗愿即属呈坎罗氏。罗秋隐,南宋丞相程元凤撰《碑记》云:“唐季避地之贤者也,为歙之通德乡有罗氏之肇祖,墓在其居南三里许黄龙山麓之阳,曰杨干。”宋宝祐6年(公元1258年),罗氏十三世祖罗鼐看到“族属益炽,散处他乡邑,岁时会拜墓下,老者远莫来,来者幼莫识。”于是,“谋于众,悉出旧缮墓产,别立僧藉专守,供香灯,则不肖者无所用其奸,而有力者莫能褫,庶几久计。”同时,罗鼐请定于其岳父程元凤。程元凤提议:“有宁泰乡杨干禅院僧觉晓者,清介可委,晓亦愿依归从之,遂于墓前右畔旷地为屋五楹,中居世尊,右祀后 ,左享秋隐……。罗氏捐产若干亩,余亦佐焉。公赋私费入给共裕,然而有余。事竣,余为勒石于院,仍名杨干。”罗氏的目的是:“墓得僧院以存,僧院资产以久。”罗氏利用僧院保护祖墓,四季香火不断;院僧也因此得到罗氏提供的房产、地产得以安生。

到了明代嘉靖年间,杨干禅院院僧却与呈坎罗氏打官司,历时8年才结案。该案轰动徽州府,惊动都察院。这场官司的导因是杨干禅院僧纲法椿及佛熙诸人,“计串非族仇罗承善等出名盖佛殿,侵压祖坟。”(罗显奏)并要迁祖坟于院外,霸占罗氏提供的房产及地产。

对于杨干禅院的归属,九品僧纲法椿认为:“世道变迁,产属僧业,罗显祖坟亦因年久凌夷,子孙疏远,不时拜理。明洪武丈量时,地皆寺经理,弘治年间,祠堂坍坏,僧佛熙建屋五间,改名观音堂,并造钟鼓二楼,住屋厂厅廊房一宅,添置田产,渐成大寺。”(法椿状招)

为此,罗显等罗氏族众与寺僧发生争执,诉讼到徽州府歙县县衙。歙县知县高琦“受赃屈陷,将坟诬作浮堆平治”。罗氏族众不服,几次上诉徽州府、巡按衙门,经过徽州府、宁国府、池州府几经审理,历时7年,仍然得不到解决。最后在“奸僧纠众结成党锢,贿入贪酷”(罗显奏)的情况下,罗显具本,令侄罗兴于明嘉靖14年(公元1535年)二月,抱赍上奏都察院,要求转行巡按衙门亲自审理。同年5月,都察院札付巡按直隶监察御史宋茂熙亲自审理,才最终得以结案,使罗氏杨干禅院始祖墓地得以保存。

该案从明代嘉靖7年(公元1528年)开始诉讼,到嘉靖14年(公元1535年)结案,历时8年。罗氏族众为了打官司,耗费白银近万两,最多4户均出白银650两,另外出银300两、百余两、数十两不等。“多寡不同,莫不各随其力之所及,家之所有,乐输为助。”(罗显语)

从这一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明代徽州宗族势力的团结、强大及宗教势力的不同寻常,也可以看出明代中后期的官场已腐败到了日簿西山、无可救药的地步。该禅院倒败于清末民初,最终于1985年12月彻底烧毁。是时,上杨干有一“痴鬼”歇在院内,因天气寒冷晚上焙球鞋,鞋燃着后烧着蚊帐,一场大火把杨干寺烧得一干二净,遗址还残存半人高的灌斗砖墙。

中杨干位于杨干村的中部,众川河西岸。据胡氏族谱记载,胡氏于清顺治年间来此定居,村中建有明经阁。因胡氏世代务农,人丁不旺,史迹留存很少。

下杨干以地处杨干最下而得名。从清代起,陆续有程、佘、梅、吴诸姓迁来居住。下杨干的村口有座“五福庙”。“祭五福”是徽州独特的祭神方式,何谓“五福”?很少有人知晓。许承尧《歙事闲谭·歙风俗礼教考》云:“又徽宁凡祈福酬神,辄祀五猖,或谓五猖为五方正神,犹天之五纬,地之五行;或谓乃五通之类。然五纬、五行,未可言猖,惟五通近似,而要皆非也。按猖为猖獗,乃强也。五猖泛言五方强干之神,初无指实。考明《祀典·旗纛之祭》,其神有曰旗头大将、曰六纛大将、曰五方旗神、曰主宰战船正神,曰金鼓角铳炮之神,曰弓驽飞枪飞石之神,曰阵前阵后神祇五猖等众。则五猖乃军营所祀。其曰‘等众’,初非五纬、五行之谓,而亦非五通,盖皆浑称无所指名也。况五通五显,实亦正神,唐宋尝列祀典,无与战阵之事。至若今俗所谓五通,乃吴下淫祀,军营安得祭之?大概徽宁人行商远贾者多,五猖之祀,以资捍御,亦犹军行冀无往不利耳。故亦有称五福者。又俗于神前割鸡沥血,曰剪生,此亦军营之礼。凡大征伐,天子祭军牙六纛,刺五雄鸡血于五酒碗,以酬神焉。亦见明典礼。”先哲考证确是。徽州人出远门做生意,大都从新安江、饶江水路出入,船是主要交通工具,加之徽州山高水险,滩竖流急,祀“主宰战船正神”,符合徽州的实际情况。下杨干的五福庙,占地不过5个平方米,五个大神如何同歇?真有点庙小神灵。残存的三堵砖墙竖在马路里边,私欲膨胀的今天,没有人敢去拆它一块砖,足见神灵的余威还像破庙一样残留在人们的脑海中。

距五福庙不过30米,佛子岭脚的大转弯处,紧贴石塌岩下建有如来佛庙,庙边竖有如来佛柱。传说该庙灵验之极,每年阴历八月初一至初三,前来朝拜的香客从四面八方如潮涌来,顶礼膜拜,香火极其旺盛。一九四九年前,屯黄公路已开通,路经如来佛庙前,每逢庙会,交通受阻,可见当时场面是何等热闹!现今该庙瓦砾不存,痕迹全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