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 舍
洽 舍
洽舍村位于黄山南麓,距黄山风景区28公里,为黄山市徽州区洽舍乡人民政府所在地。该村地貌以山地为主,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地处丰乐库区,境内群山环抱、云雾缭绕、碧波荡漾、鸟语花香,山光水色犹如流动的山水画卷。
洽舍昔称三水汇聚之宝地。丰乐河、漕溪河、金下河在此交汇,向东南蜿蜒而下,注练水而入新安江。丰乐水库蓄水前,旧的洽舍村位于水库底部。村内房屋稠密,古树参天,土地肥沃,古风典雅,古宅、古亭(五角亭)、祠堂、社屋应有尽有。修建水库后,所有房屋全部拆除向后山移靠,良田全部淹没,大、小树木全部砍光,形成现在的村落格局。因该村地处水库上游,每到枯水季节,还可以约略看到原先道路的样子。
当地居民以蒋姓居多,据称源于杨村乡之蒋村。蒋村人多地少,且土质较差,所产难以自给。后来有人发现洽舍一带土地肥沃、林木丰茂,且无人居住,便陆续迁来安家落户。大家和睦相处,安居乐业,故将此地名为“洽舍”(“洽”为融洽、和睦之意,“舍”为居住之意)。也有人认为,洽舍原称下舍,因该村旧址地处谷底,村民日出上山劳作,日落下山歇息,故名下舍,与附近的上舍相对应。因音讹转称为洽舍。
洽舍地处青山绿水之中,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盛产茶叶、木竹、油茶、山苍籽,是黄山毛峰的主产区之一。当地人在高山上经营林茶,在低山丘陵地带种植玉米、大豆、芝麻,在沿河洼地种植水稻,长期过着与世无争、自给自足,悠哉游哉的生活。山民俗谚云:“脚踩一盆火,手捧苞芦馃,除了皇帝就是我。”正是这种山居生活情景和山民生活心态的真实写照!
由于地处黄山之阳,洽舍历史上曾是由南面登临黄山的必经之地,因此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晚清翰林许承尧进出黄山时,都尝在此驻足留连,饮酒赋诗。这里还是太平、九华山一带山民、商客往返屯溪、歙县以至杭州的重要通道,同时又是善男信女赴九华进香礼佛的休歇之处。所以旧时洽舍栈道两旁客店如云。一般的脚夫、行客坐下来歇息,先喝一顿山泉水冲泡的黄山茶,再吃一点自带的干粮或当地人做的玉米馃,上路时还可以包上几个以备不时之需。山里人讲的是实惠,玉米馃既香又脆,价廉物美,是历史悠久、乡土气息浓郁的中式方便快餐。而富商大贾、达官贵人也有他们的去处,饮马丰乐河,饮酒上竹楼,山中市井繁华热闹的景象,可谓极一时之盛。
相传,南宋年间,洽舍水口有一家酒店,依山傍水,院内遍植丁香,取名“丁香酒家”。男主人姓蒋,常年在外经商,妻子、女儿在家打理店务,生意非常红火。一天,青阳有一秀才赴杭州应试,路过洽舍,被这里秀美的风光所吸引,傍晚在丁香酒家食宿,见蒋氏小姐国色天香,更是浮想联翩。沉吟恍惚之际,蒋小姐前来给这位秀才斟酒,莞尔一笑,言道:“冰冷酒,一点两点三点。”说罢悄然离去。秀才一惊,知道蒋小姐有意出联考问自己,但左思右想,无言应对,不禁羞赧难当。第二天早上起来,整理行装正欲离去,忽见满院的丁香花正在朝露中迎风开放,灵感顿生,脱口吟出下联:“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注:旧体“冰”字为“水”字左上加一点,“万”字繁体为“草”字头。)后面的故事结局如何,就不得而知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即使洽舍这样僻远山乡的女子,受徽州传统文化的影响,其慧心灵
气也是不可小觑的呢!清朝末年,徽商衰落,洽舍村落亦逐步走向衰败,加上连年战乱,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当地人民生活十分困苦,甚至到了担茶换不上担米的程度。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丰乐水库建成蓄水,洽舍旧迹尽沉水底,文物古迹已渺不可寻了。但洽舍新村按照规划排列有序,一律徽派建筑。粉墙黛瓦,映衬在青山绿水之间,别有一番情趣。游人过此,无不驻足流连,把山村美景摄入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