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庶咸传略

方庶咸传略

发布时间:2020-08-13 11:21 信息来源:徽州区政府办 阅读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陶行知启蒙老师方庶咸传略

方 念 裕

方庶咸(1872~1947), 安徽歙县西乡瑶村人(今黄山市徽州区岩寺镇瑶村),小名麒,学名景雯。 父方佩章(1835~1896)于清咸丰三年(1853)前后,曾国藩拥湘军驻守安徽祁门、歙县、绩溪一带。与太平军战争,是时歙县为太平军与清军拉锯战争夺地带,民不聊生,百姓纷纷外出逃生。方佩章沿新安江至浙江兰溪,经徽州同乡人士荐入南门大街,歙县桂林洪姓人士为经理人的益大布店为学徒,后为该布房先生(旧时布店验收布匹的负责人)。太平天国战乱平定后,30多岁始返老家瑶村成亲,先后育有二子,长子方泽春(1869~1951),小名麟,学名景霖,次子即方庶咸。庶咸自幼聪敏,喜读书,深得父母宠爱,光绪十六年(1890),18岁即中秀才,因家无恒产,仅薄田三亩,依靠父与兄在兰溪县城经商作贾寄回薪水贴补家用,生活清苦。因此庶咸中秀才后便在村中设蒙童馆,教授《三字经》、《百家姓》、《千家文》、《幼学琼林》、《古文观止》及《四书》、《五经》。庶咸所设之蒙童馆,类同义学,束修不计,本村及邻村儿童均列其门墙。陶行知出生地黄潭源与瑶村相邻,近在咫尺,小行知幼年四、五岁时便十分聪明好学,能将隔壁邻舍堂前挂的联对,依样描写在屋前的泥地上。因瑶村与黄潭源相近,黄潭源也有在方庶咸处读书的学生,小行知与他的同伴也时常跟着到瑶村游玩,每到瑶村他总喜欢驻足于蒙童馆门外,听方庶咸为学生讲课,日长岁久,方庶咸发现了不同凡响的小行知,大喜过望,爱才心切,便亲往黄潭源拜访其父陶位朝,请其将儿子送来瑶村读书。其时陶家正处于穷得揭不开锅之际,哪有钱给孩子读书交书费学费,难言之隐下,谢绝了方庶咸的好意。如此再三,小行知仍不时来“门前听课”。方庶咸又两度登陶位朝之门,直抒己见,免费带徒。就这样,陶行知六岁,正式就读于方庶咸门下,接受方庶咸的启蒙教育,名字仍用父母取之名 “和尚”,方庶咸认为不雅,给以取学名“文   ”(《书·舜典》:浚哲文明之意),此为陶行知有生第一个学名。

此后,方庶咸一面教书,一面仍准备八股应科举试,奈时运不济,一直未能中举。殆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科举,方庶咸已33岁,老大伤悲,心灰意冷。乃转向刻苦钻研中医内妇儿科医术,尔后在瑶村家中悬壶济世,挂牌称“儒医内妇儿科方庶咸”,行医无收费标准,无作息时间,随到随诊,诊金任病家随意支付,或日后酬谢均所不计,如 生活困难者免费送药、送钱。乡里邻村,无论风雨随请随到,多为义诊,收入微薄,左邻右村无论男女老少,均敬称他为“麒先生”,有口皆碑,人缘极好。此亦为方庶咸人生一得。

方庶咸兄弟情笃,“肥兄弟瘦”(注),在邻里传为佳话。胞兄方泽春,15岁随父方佩章去兰溪谋生,被荐入歙县同乡郑村人郑友峰在兰溪开设的三阳布店为学徒,后任该店管事(经理),为人诚信俭朴,善经营,积有成,曾在兰溪县城合伙开设恒大有京广百货绸布荘、宝成银楼、同仁泰参行、永兴和山货栈等商铺,在故乡瑶村及环山购置田地200余亩,其父方佩章辞世后,庶咸一介寒儒,清风两袖,得胞兄方泽春资助亦购置良田30余亩为生活之需。民国二十三年(1934)一因家乡大旱,颗粒无收;二因乡村小学日益发展,蒙馆已被时代淘汰,无人问津,无徒上课;三因悬壶医务也无多收入。不得不离开家乡,经胞兄泽春举荐去浙江兰溪恒大有京广百货绸布荘任外帐房之职。直至民国二十七年(1938)7月,日机首次轰炸兰城后,庶咸胆小慎微,年老耳背,辞职返里。民国三十六年(1947)春,在瑶村故里去世,享年75岁。

方庶咸一生修身养德,澹泊为怀,悲守穷庐。唯一的亮点,是能为一个一代教育大家的孩童的启蒙老师。没有方庶咸对陶行知的关爱提携,几度登陶父之门,义务施教,不可能有陶行知的成就与贡献。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饮水思源,陶行知的源头活水,非方庶咸奚疑。

方庶咸仅有一子,小名地华,学名念祜,号以周(1900~1944),11岁即随伯父去兰溪学生意,英年早逝,遗有二子二女,长名应勋,次子应煌,长女名碧玉,次女名碧珊。应勋1949年后在浙江龙游参加革命,曾任甘肃省某县商业局局长,现已去世。

注:

“兄肥弟瘦”其出《后汉书、赵孝传》:“及天下乱,人相食,孝弟礼为饿贼所得,孝闻之,即自缚诣贼曰:弟礼欠赢瘦,不如孝肥饱。“贼大惊并放之”。后引用 “兄肥弟瘦”比喻兄弟相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