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商义行
士商义行
今之徽州区为昔日歙之西乡与西北乡大部,背山面水,既富林茶之源,又得运输之利。早在宋元以前木商、茶商已很活跃,此后,盐商、布商、典当业等迅速发展。至明朝嘉隆间(1522~1572)已是巨室,商贾遍于国中。许承尧《歙事闲谭》载:“吾祖于正统(1436~1449)时,已出居庸关运茶贾”。汪道昆(1526~1593)生活于明代嘉靖至万历间,其文集有“吾乡贾者首鱼盐,次布帛”的记述。清代学者俞樾(1821~1907),浙江德清人)在其《樾左台仙馆笔记》中也有:唐模巨贾许翁“家故巨富,启质物(典铺)之肆四十余所,江浙间多有之”的记载。可见西乡一隅商事之盛,商贾之富。也可以想见,明清时“以商养儒”或“以儒经商”或“亦商亦儒”现象十分普遍。正缘于此,儒家以“仁”、“义”为核心的道德规范既见于士大夫,也见于商贾。如溪南商人吴炳,“平生仁心为质,视人之急如已,力所可为即默任其劳,事成而人不知其德。”他谆谆告诫儿子,“存好心,行好事,说好话,亲好人”,又说“人生学与年俱进,我觉‘厚’之一字一生学不尽,也做不尽也。”他把仁爱之心、宽厚之德作为经商成功的奥妙所在,终成上贾。县志称其为“以仁心经商的典范”。竦塘黄应宣一生奉行“经商只取什一之利”的原则,被视为徽商楷模。又如上长林人胡简堂,一生乐善好施。子学诏、学诚秉父志,资助族人婚娶20余家;亲族贫苦儿童皆供上学,并提供立业之本。咸丰六年(1855)清军与太平军战于休宁,休宁难民300多人逃来长林,胡氏兄弟日赈粥饭。明代阮弼,弟早夭,二侄俱幼,弼抚之如已子。嘉靖中,倭寇犯芜湖,地方长官遇害,弼经商于芜湖,首倡义勇御寇并亲自出战。在诸多“义行”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后人至今受惠的岩寺通济桥、洪福桥、孙公桥和佘翁桥(因水毁已重建),都是数百年前地方上士商捐资建造,连水口文峰塔也是由几位富商巨室合资建造而成。抚今追昔,细读《志草》中佘华瑞、郑佐等前贤有关建桥造塔的艺文,不禁令人对这些绅士名流的仁心义行肃然起敬。
综上所述,徽州区物华天宝,人文荟萃。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徽州文化积淀深厚,“甲于乡邦”、“稍为较盛”。徽州区有“状元第一镇”的岩寺镇;有“进士第一村”的西溪南村;有开徽歙教育先河的领军人物许承尧及其他名师文士、巨室商贾;有徽歙著名藏书刻书集中地西溪南;有在中国戏曲史上占一席之地的剧作家、评论家汪道昆、潘之恒、方成培、洪琛;有在中国书画史上享有声誉的“扬州八怪”中的汪士慎、罗聘;有享誉一方的新安名医潜口杨氏儿科、蜀口曹氏外科、呈坎罗氏妇科、忠堂方氏内科;有明清制墨八大名家中的罗、程、方、曹、汪五大名家,今日之徽州区当称“徽墨之乡”。徽州区灿烂纷呈的人文历史、神奇绝妙的自然景观(另文)、独树一帜的徽州文化,是一部厚重的史书,是徽州区的品牌和名片,不仅向人们展示着徽文化的丰厚积淀,诉说着徽文化悲喜沧桑的故事,更期待着更多的关注和发展。
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是灵魂。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正在并继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徽州区的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需要我们对徽州文化作进一步的思考、挖掘、整理和研究,需要我们去宣传、张扬、传播和延续,从而确立徽州区的文化品牌,恰如其分地进行文化定位,最终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力,提升凝聚力,为徽州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注:
①唐仲实,县志谓其槐塘人。《岩镇志草》谓其“丘墓在焉。”并有其子唐子仪、唐子章传记,云唐子仪“与祖元、父仲实,俱以文学擅名,时号为小三苏。”
②吴绮(1619~1694),字园次,号听翁、丰南,西溪南人,居江都,清初文学家,曾任湖州知府,时人称其“三风”(风力、风节、风雅)太守。善诗词,又有“红豆词人”之称。
③汪“弓殳”庐(1837~1906)即汪宗沂,西溪人,曾主讲紫阳书院,许承尧先生亦出其门下。
④张、许二将军,指唐世宗臣张巡、许远,“守睢阳以抗安史之兵,誓死犹为厉以击贼。”《岩镇志草》亦载有“双烈庙”。据说“上九”即源于对两忠臣的纪念活动。
⑤据传,东晋诗人陶潜(渊明)曾避世隐居于潜口,潜口村得名也与此有关。
⑥紫霞山在潜口村头,明清时有真武祠等。
⑦吕内史指吕午,南宋嘉定四年(1211)进士及弟,岩镇人。半节街在富山村。
⑧程朱阙里,一般指程颢、程颐和朱熹祖居地篁墩。但明代万历年间,岩镇北湖田建有程朱阙里。湖田亦曾建有程朱阙里祠。见窦容恂《程朱阙里志序》、汪恩多《篁墩程朱阙里祠题疏》。《岩镇志草》也有如下记载:“方湖石之北麓有孝思庵,万历间里人程大约建,将以祀其先也。邑令刘,与之不协,竟为拆毁,以其砖瓦木石移建程朱阙里,其砖皆署‘孝思’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