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墨名家
制墨名家
明代制墨四大家程大约、方于鲁、罗小华、邵格之,除邵格之为休宁人外,余三人皆为今徽州区人。清代制墨四大家曹素功、汪节庵、汪近圣、胡开文,前两人也为徽州区人,后两人为绩溪人,其中汪近圣为曹素功墨肆制墨工。
明、清八大制墨名家就有五人为徽州区人(罗小华为呈坎人,余皆岩寺人),加之绩溪人汪近圣原属曹素功制墨工,徽州区当属“徽墨之乡”。
罗小华(?~1565)名龙文,字含章,号小华。对前人制墨经验认真总结,多有改进,使徽墨工艺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县志称其墨“坚如石,纹如犀,黑如漆,一螺值万钱”,“以马蹄(银锭)一斤,易墨一两,亦未必得其真者”。以致神宗朱翊钧也命内侍以重资争购。因贩卖罗小华墨而致富者亦不少。罗氏名墨有“小道士”、“太清玉”、“华道人”等。
程大约字幼博,又名君房、士芳,万历、天启间人(《岩镇草志》有“孝思庵,万历间里人程大约建,将以祀其先也”的记载。现存程氏“御墨”有“明天启二年(1623)程大约监制”字样)。其制墨博取众长,不拘陈法,讲究配方用料及墨模。首创超漆烟墨制法(沿用至今),被誉为“李廷<cs=-0.85><bd=1><fs=6.02,12.02>王圭 后第一人”。所制名墨有“玄天灵气”、“寥天一”、“重光”等。著《程氏墨苑》12卷(绘有500图式)。董其昌作《程君房墨苑亭序》赞曰:“百年之后无君房而有君房之墨,千年之后无君房之墨而有君房之名”。明末四大书家之一的邢侗赞程墨“坚而有光,黝而能润,舐笔不胶,入纸不晕”。大约亦喜诗文,著有《幼博集》。
方于鲁初名大滶,字于鲁,后改字建元。亦万历、天启年间人,于鲁师承程大约,所制名墨有“九玄三极”、“寥天一”、“青麟髓”等。著有《方氏墨谱》6卷(附图385式),万历十七年(1589)由其“美荫堂”印行。道昆、道贯兄弟为其作《墨赋》、《墨铭》。
方于鲁虽师承程大约,但得程家墨法后自立墨肆,与程墨激烈竞争。其所著《方氏墨谱》由名画家丁云鹏、吴左干绘图,请徽派木刻名手黄应泰等刻成。程大约不甘落后,所著《程氏墨苑》亦由名画家丁云鹏绘图,著名雕刻家黄麟、黄应泰、黄一彬刻版,由其“徽州滋兰堂”首创套色印刷。《方氏墨谱》与《程氏墨苑》均为徽派木刻代表作,堪称珍品。而《程氏墨苑》乃我国彩印版画之先导,尤其珍贵。郑振铎先生在《劫中得书记》一文中,称《墨苑》为国宝,“人间可无第二本”。可以说,方、程两家墨肆的竞争,既推动了徽墨工艺的改进,也促使了徽派木刻的发展。
曹素功(1615~1689)名圣臣,字言昌,号荩庵,又号素功,岩镇人。康熙帝南巡时,以得意之作“紫玉光”集锦墨进献,得御赐“紫玉光”三字。此墨集有黄山36峰,拼合则成整幅黄山图,一时文人墨客题 甚多,有“天下之墨推徽州,歙州之墨推曹氏”之美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曹墨特点“不似方、程诸家以夸多斗巧为事,而大抵适于实用”。曹氏将名人题赠诗文编成《墨林》2卷。其墨肆乾隆时迁苏州,同治间又迁上海。炼烟厂则较长一段时间仍在潜口,并设分号于福州。曹氏操墨业14代300余年。上海曹素功墨店延续至今。1992年曹氏故乡岩寺镇广惠村委会与老墨工合作开办“徽州曹素功厂”。
汪节庵名宣礼,字蓉坞,号节庵,岩寺信行人。其肆名“函璞斋”,名墨有“兰陵氏书画墨”、“青麟髓墨”、“新安大好山水墨”及集锦墨“西湖图”、“古币墨”等。现存其所制“黄海群芳图墨”一套20锭,每锭正面花图,背面题诗,首锭有小序,末锭署“古歙汪节<rs=0.28>庵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