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寺老街
每到一个地方,总想去看看当地的老街,去那里触摸城市的历史,感受烟火的气息。每每有外地人来我生活的小城,一定会带他去岩寺老街走走,吃碗潜口馄饨、灵山酒酿。
岩寺自古以来就是皖南重镇,位于古徽州最大的山间盆地——休歙盆地。到了明清时期,这里更是巨室云集,百业俱兴,成为“鳞次万家、规方十里、商贾云集”的繁华重镇。
《岩镇十景诗》中云:“九洞桥接黄山水,十里长街万万年。”“十里长街”描述的是古时岩寺的街景。“六街灯火无双镇,十里笙歌第一桥。”这是明代岩寺状元唐皋题在岩寺中街的“广惠祠”两侧柱上的一副楹联,描绘了岩寺“六街”商贾云集、贸易鼎盛的壮景。岩寺六街,即上街、中街、下街、前街、后街、上(下)渡街。这些古街形成了岩寺街市的中心网络,成了古岩寺的商贸中心。据《岩镇志草》,岩寺有包括后路巷、四义井巷、丁家巷、税务巷、樟塘巷、莲堂巷、柳塘巷、铁匠巷、布袋巷在内的27条街巷。“六街”正是凭借这些纵横交错的巷弄街街相连,浑然一体,形成“十里长街”。
自镇西头的上荫山至镇东头的文峰塔、凤山台,上街、中街、下街如一条纽带贯穿古镇,北面的丰乐河穿城而过,缓缓向东,流过四季。岁月的变迁,改变了许多东西,但这条街的格局还在、风骨还在。保存最好的当数“六街”中的中街,始于颍溪河上的通济桥,街两旁是一色的传统民居,古朴的石板路两边几十家临街商铺,古时多为前店后坊,虽经改造,但粉墙、黛瓦、马头墙的徽派建筑风格被保存了下来。
老街汇集了徽州区最有特色的小店铺,最有名的徽州美食,最有韵味的人间烟火。很有名气的潜口馄饨门庭若市,这家店开了许多年了,如今已成为了网红店,发号排队,只为尝一尝这徽州美味。一家原来挑个担子沿街叫卖灵山酒酿的,早些年也入驻老街,香甜的酒酿可现吃,可加几个汤圆煮着吃,吃在嘴里,甜在心里。呈坎毛豆腐用一平底铁锅两面煎至金黄,形似虎皮,外焦里嫩,蘸点辣酱,满嘴留香,这是最有特色的徽州味道。酒酿作引的发酵饼是那个生活不富裕的年代上山下田充饥的午餐,也已如黄山烧饼一样成为游客归家时常带的徽州小吃。冻米糖、芝麻糖、玉条糖、麻酥糖、徽墨酥等徽州传统糕点总有一款适合你的胃。米糕、年糕、彩糕、油墩、各色粿饼变着花样刺激你的食欲。蜂蜜、茶叶、笋干、菜干等土特产在老街成为商品。为了吸引年轻人,最近老街上开了一家泰式排档,让老街多了一点时尚味道。
老理发店里,有些年份的理发椅让人回味,邻里街坊是这里的常客。铁匠铺里虽不打铁,但打铁用的铁砧摆着,锄头、菜刀等铁器琳琅满目,耳畔仿佛听见叮叮当当的打铁声。笤帚、簸箕、箩筐、火熜等传统竹制品在这里也能找到。小小的杂货店卖的是日常,卖的是生活,卖的是传统。
每年的岩寺“上九”庙会,元宵、中秋等传统节日,长长的板凳龙在老街上舞动穿行,《渔翁戏蚌》《舞和合》等民俗在老街徽戏楼轮番表演。现在,汉服巡游为老街增添了传统文化气息,让老街古朴里多了一分惊艳。
老街一头连着过去,一头连着未来。老街西头,颍溪河转一个弯与丰乐河汇合,形成“双溪水色”的景致。颍溪河上的通济桥连通上街和中街,桥不长,却是“十里笙歌第一桥”的所在。这桥500多年前为木桥,后改为石桥,倾毁后一对汪姓经商的兄弟奉母命重建,已泽被乡里300余年。与通济桥相距百米的洪桥是一座结构精巧的廊桥,有美人靠,遮风挡雨也有几百年历史了。桥西头有一座进士第门坊,这是明代岩寺进士郑佐府邸的门坊,府邸已不在,原址建起了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但这座徽州难得一见的砖砌仿木结构门坊依然顽强地立在那里,默默向人们诉说着他的主人倡建岩寺文峰塔的功德。门坊再往西不远就是军部旧址——金家大屋了。
我喜欢有事没事去老街逛逛。从西头走到东头,或是从东头走到西头。喜欢站在老街东口,看阳光照在老街上,如果有彩色的晚霞,更是一幅绝美的画面。喜欢看当地的居民或紧或慢地从老街长长的石板路上走过,对于他们来说,老街不过是他们生活的场景,他们一点点看着老街的变化。老街越来越美,越来越有品位,残损处微改造,细节处精提升,恰到好处的绿植点缀,相得益彰的墙画描绘,小巧便民的街心小公园里,老人们正晒着冬日的暖阳。慕名而来的人越来越多。这是当地居民的喜悦。喜欢看三三两两的游客在老街上漫步,在商铺前驻足,品尝了徽州美食后拎上糕点,将老街浓郁的风情带回家乡。这也是他们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