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徽州区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2017年是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之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紧紧围绕区第六次党代会和区委六届三次全会工作部署,以贯彻落实五大发展行动计划为总抓手,全力掀起“七大高潮”,扎实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连续十年荣获“全国重点产茶县”称号,并获得长三角最具魅力私家旅游目的地、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区县、省法治区县创建活动先进单位、2016年度市政府目标管理考核优秀单位、资源环境先进区县和社会建设先进区县等荣誉称号。
(一)加快转型升级,经济发展蹄疾步稳
工业经济增添新动力。1-11月,新增规上企业9户、总数达102户,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7.1%,年产值超亿元企业39户、超5亿元企业2户。园区工业实体入库税收3.2亿元、增长11.88%,税收千万元以上企业9户、百万元以上企业51户;园区工业用电量增长9.5%。实施企业技改项目56个,完成工业投资14亿元、增长50%,神剑新材料二期、锦峰新材料扩能技改等27个项目竣工投产;8 户技改企业产值实现快速增长,其中神剑新材料增长99.4%、中泽新材料增长86.7%。皖南机床立式加工中心(线轨)获批“安徽工业精品”,新增省名牌产品2个、省著名商标6个;“市级队”企业10户,总量居全市第一,新增市级“专精特新”企业6户、总数达19户。新诺精工、恒泰新科2户企业完成上市股改,金川电缆、富松茶业、无极雪食品、徽母实业4户企业在省股交中心挂牌。循环园高盐废水治理、双益二期、城北园三期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园区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
农业经济呈现新亮点。全年实现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 23亿元、增长9.5%,竹艺轩雕刻、绿源农林等6户企业跻身省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优势产业增值增效,茶业、蜂业、油茶分别增长21.4%、14.3%、14.5%。加大特色产业培育力度,新增香榧、铁皮石斛、覆盆子、泉水鱼、皖南花猪等各类种养殖基地1800亩。休闲农业快速发展,呈灵潜徽州农事体验区稳步推进,成功举办全国休闲农业黄山峰会“漫步徽州”田园活动。农产品品牌建设持续加强,洪通科技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7家经营主体通过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黄山毛峰再获“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谢裕大、光明、紫霞3家企业入选“中国茶叶行业综合实力百强企业”。
全域旅游迈出新步伐。“旅游+”战略深入推进,新增市级研学旅游示范点4个,成功举办中国黄山油菜花摄影节、黄山毛峰开采节等活动,《极限挑战》《爸爸去哪儿》等综艺节目在域内景区录制完成。徽州民宿发展壮大,精品民宿达到32家,唐模法国家庭旅馆荣获“首批中国精品民宿客栈示范店”、“全国最受欢迎客栈民宿”称号。乡村旅游快速推进,呈坎村、唐模村荣登“2017中国最美古村落”榜单,呈坎旅游小镇跻身首批省级旅游小镇示范单位。谢裕大茶博园通过4A景观价值评定,呈坎景区成为全省首家景区智慧旅游建设应用标准编制单位。
三产服务业彰显新活力。商务贸易快速发展,先后组织60户企业参加国内外重大经贸活动,新增外贸企业13户,15户外贸企业进出口总额增长30%以上,与北京经济开发区博大世通国际物流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北京ET保税直营店落地开业。电子商务进农村实现全覆盖,“两中心一站点”建成使用,全年农产品线上交易额达1.23亿元、增长16.8%。金融服务持续增强,平安财险、华安证券入驻我区,铜源村镇银行西溪南、潜口支行即将开业运营,银企对接到位资金18.7亿元、履约率100%,完成税融通贷款1.5亿元、银政担贷款5亿元,提供应急还贷资金4亿元。
(二)强化项目支撑,发展动能快速集聚
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坚持开展精准招商、工业招商、实体招商和产业集群招商,全面掀起招商引资新高潮,全年引进项目80个,新签项目到位资金23.5亿元,增长30.6%。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7个,普电点焊机、POF热收缩膜等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契合紧、带动作用强的项目签约落地。
项目建设全面提速。坚持以五大发展行动计划为引领,强化重点项目区级领导联系和“四督四保”推进机制,全年142个区级重点项目开复工130个,开复工率92.9 %。其中,31个省级重点项目、40个市级重点项目、8个市级重点调度亿元项目全面超额完成年度任务。泰达新材料、龙骏家园等55个新建项目开工建设,神剑新材料、泰达发电等55个续建项目快速推进,新力油墨一期、萨洛凯铝业、瑞亿新材料等65个项目实现竣工投产。双创示范基地一期建成运营,入驻文创、科创等项目25个,吸纳创业人员116人。
科研实力显著提升。全年实施产学研项目20个,投入科研经费1.98亿元、增长9.8%,24项科研成果实现就地转化。新增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7户企业获得省“三重一创”专项资金支持,新远科技等4户企业参与国家、行业标准修订,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9户。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7.4件,位居全市第一。加快人才高地建设,新增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军人才1人,引进高层次人才12人。
(三)深化改革攻坚,发展活力竞相迸发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明显。认真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成功处置低效企业7户,盘活闲置土地137.5亩;房地产库存去化周期减少7个月,销售商品房17万平方米、销售总额达8.53亿元,分别增长73%和86%,汇丰花园、君岳?徽州印象等项目开工建设;规上企业资产负债率下降0.1个百分点,金融不良贷款率下降0.24个百分点;落实减税降费优惠政策,全年减免企业税收9400万元,规上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成本下降0.2元。
农业农村改革持续深化。土地确权县级成果数据省级质检工作提前完成,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890亩、总数达19749亩,流转率26.7%;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8家、家庭农场20家,总数分别达152家和100家。上街居委会经济股份合作社挂牌运营,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扎实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农村合作金融、农业社会化服务网络基本建成。
重点领域改革多点突破。“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衔接落实国务院取消行政审批事项2项,梳理保留区乡两级公共服务事项776项、区级中介服务事项155项。商事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全面推行“多证合一、一照一码”,新增市场主体 1250户、增长51.5%。启动实施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实现并轨。医药卫生、财税、教育、国企等改革稳步推进。
(四)提速城乡建设,发展面貌焕然一新
城市功能品位日益提升。启动空间规划编制,“三区三线”初步划定。城市展示馆布展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建工程快速推进,城东内涝点整治工程建成投入使用。投入2300余万元,实施永佳大道、迎宾大道、滨河南北路等整治提升工程,改造老旧小区33个,新建城区停车场11个,新增停车位826个,精心打造8公里“花海走廊”,栽种花卉5万平方米,城区主干道亮灯率、人行道完好率均达98%以上。
交通路网建设加密升级。篁墩快线22路公交专线开通运行,实现与中心城区、高铁新区公交互联互通。G233/S103徽州区外环路改建工程前期工作进展顺利,歙黟一级公路徽州区段、石小公路等项目加快推进,山深线白杨坞连接线工程建成通车,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安全五小工程”、农村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全面完成,人民群众出行安全保障水平显著提升。
美丽乡村建设内外兼修。完成3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和4个省级中心村规划编制,谋划专项资金项目90个,完成34个、在建40个,累计投入9600万元,美丽乡村建设顺利通过省级验收。注重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内涵,创新推行“垃圾兑换超市”、“美丽庭院”评选、“正气银行”等农村管理新模式,促进村民养成良好习惯,提升文明素养。
特色小镇建设初具雏形。西溪南创意小镇入选省级首批25个特色小镇,并荣获“长三角最具魅力旅游特色小镇”称号;富上公路、丰南大道黑化工程建成通车,主入口系统提升等项目有序推进,清溪涵月、西观艺术空间等15个业态项目建成运营,引进各类高端创业人才73人。潜口养生小镇紫霞美食精品街区安防工程、潜口转盘及北侧景观提升工程等7个基础设施项目基本完成,美丽之冠、贯之园、徽州小镇等产业项目快速推进。
生态环境建设持续改善。全力做好中央和省环保督察交办件及反馈意见整改工作,投入745万元,关停畜禽养殖场24家,在全市率先完成禁养区畜禽养殖场关停搬迁任务。深入实施“蓝天行动”,11户企业完成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淘汰工业燃煤锅炉7台,餐饮油烟、秸秆焚烧等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4.7%。稳步推进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全面建立三级“河长制”管理体系,全区饮用水源地、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100%。新增人工造林646亩,封山育林6000亩,修复退化林5000亩,建成森林长廊7公里,临河、澄塘、灵山3个村跻身省级生态村。
(五)改善民计民生,发展成果共建共享
脱贫攻坚精准发力。坚持脱贫攻坚第一民生工程,向12个贫困村、30个非贫困村全面派驻3人以上扶贫工作队,帮扶力量进一步增强。投入2531.2万元实施专项扶贫资金项目81个,其中产业扶贫项目62个,占76.5%;整合涉农财政资金2927万元,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十大工程”,健康脱贫、教育扶贫、社保兜底等政策实现全覆盖,石川、石岗、竦塘等8个贫困村达到出列标准,611户1321人达到脱贫标准。
棚改工作超额完成。抽调200余名干部成立51个工作小组,历时8个月,累计投入6.2亿元,完成培啤、颖溪河、瑶村3个片区棚户区改造1753套,提前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完成率居全市第一。实施农村危房改造596户,完成公租房配租52户,人民群众住房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民生事业不断加强。扎实推进省、市34项民生工程,全年完成投资10.6亿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960万元,新增城镇就业22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4%以内。全民参保计划深入实施,五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12.2万人次。农村低保救助标准全面提标,户籍外迁的失地农民全部纳入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投入7600万元,完成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八小”水利改造提升工程建设,整治河沟、渠道54.5千米,扩挖塘坝573口。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2个,为2379人解决了饮水安全问题。水库移民后扶、山区库区农房保险、茶叶特色农业保险等政策稳步实施。
教卫文体全面发展。加固改造校舍9300平方米,实现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全覆盖,“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顺利通过国家复查,中、高考再创佳绩。徽州区怡养院获批建立,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国就医联网即时结报,新农合补偿与农村医疗救助实现“一站式”结算。竹艺轩荣获“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称号,精工凹印入选“2016年度安徽民营文化企业百强”;徽州古建筑保护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新增市级、区级文保单位18处,规范流转古民居13幢;徽派建筑烧砖技艺成功申报省级“非遗”项目,新增市级“非遗”传承人18人,徽州好人馆和琶村、富溪村村史馆建成开放;以新四军为主题的情景剧《一把椅子》荣获省级大赛金奖。《徽州年鉴》(2014-2015)出版发行。成功举办第二届徽州马拉松、崃淂国际徽州赛等系列体育赛事活动,区龙舟队连续七年蝉联黄山市新安江龙舟赛冠军,我区入选“皖南(县域)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深入推进文明创建活动,我区荣获“安徽省文明城区”称号,3个镇村获评“省级文明村镇”,4个社区获评“省级文明社区”,5人获评“黄山好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1人获评全国“五一巾帼标兵”,3人获评省级劳动模范。深入开展“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年”活动和“百日除患铸安”专项行动,不断强化24个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监管,全区安全生产形势平稳。深入推进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带案下访,着力解决信访突出问题,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全面推进“七五”普法,富山村、琶村分别荣获全国、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黄山文峰公证处挂牌运营,人民调解和社区矫正等工作水平进一步提升。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消防安全、人民防空、双拥优抚等工作不断加强,统计、物价、粮食、农机、科普、外事、侨务、民宗、台务、保密、供销、应急、气象、防汛抗旱、防震减灾、食品药品安全、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工作取得新进展。
(六)加强自身建设,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积极开展“讲政治、重规矩、作表率”专题教育及警示教育,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区委保持高度一致。主动接受区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区政协民主监督,密切联系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全年办理区人大代表建议100件、区政协委员提案117件,办复率、满意率均达100%。严格落实合法性审查提前介入机制,不断规范政府系统重大事项决策行为。严格财政预算管理,加强政府采购监控,全区“三公”经费支出下降8.5%。启动政务公开国家级试点工作,“政务服务一张网”建设快速推进。深入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资金管理制度建设的实施意见》《徽州区政府投资项目招标投标联合整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一)加快转型升级,经济发展蹄疾步稳
工业经济增添新动力。1-11月,新增规上企业9户、总数达102户,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7.1%,年产值超亿元企业39户、超5亿元企业2户。园区工业实体入库税收3.2亿元、增长11.88%,税收千万元以上企业9户、百万元以上企业51户;园区工业用电量增长9.5%。实施企业技改项目56个,完成工业投资14亿元、增长50%,神剑新材料二期、锦峰新材料扩能技改等27个项目竣工投产;8 户技改企业产值实现快速增长,其中神剑新材料增长99.4%、中泽新材料增长86.7%。皖南机床立式加工中心(线轨)获批“安徽工业精品”,新增省名牌产品2个、省著名商标6个;“市级队”企业10户,总量居全市第一,新增市级“专精特新”企业6户、总数达19户。新诺精工、恒泰新科2户企业完成上市股改,金川电缆、富松茶业、无极雪食品、徽母实业4户企业在省股交中心挂牌。循环园高盐废水治理、双益二期、城北园三期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园区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
农业经济呈现新亮点。全年实现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 23亿元、增长9.5%,竹艺轩雕刻、绿源农林等6户企业跻身省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优势产业增值增效,茶业、蜂业、油茶分别增长21.4%、14.3%、14.5%。加大特色产业培育力度,新增香榧、铁皮石斛、覆盆子、泉水鱼、皖南花猪等各类种养殖基地1800亩。休闲农业快速发展,呈灵潜徽州农事体验区稳步推进,成功举办全国休闲农业黄山峰会“漫步徽州”田园活动。农产品品牌建设持续加强,洪通科技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7家经营主体通过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黄山毛峰再获“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谢裕大、光明、紫霞3家企业入选“中国茶叶行业综合实力百强企业”。
全域旅游迈出新步伐。“旅游+”战略深入推进,新增市级研学旅游示范点4个,成功举办中国黄山油菜花摄影节、黄山毛峰开采节等活动,《极限挑战》《爸爸去哪儿》等综艺节目在域内景区录制完成。徽州民宿发展壮大,精品民宿达到32家,唐模法国家庭旅馆荣获“首批中国精品民宿客栈示范店”、“全国最受欢迎客栈民宿”称号。乡村旅游快速推进,呈坎村、唐模村荣登“2017中国最美古村落”榜单,呈坎旅游小镇跻身首批省级旅游小镇示范单位。谢裕大茶博园通过4A景观价值评定,呈坎景区成为全省首家景区智慧旅游建设应用标准编制单位。
三产服务业彰显新活力。商务贸易快速发展,先后组织60户企业参加国内外重大经贸活动,新增外贸企业13户,15户外贸企业进出口总额增长30%以上,与北京经济开发区博大世通国际物流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北京ET保税直营店落地开业。电子商务进农村实现全覆盖,“两中心一站点”建成使用,全年农产品线上交易额达1.23亿元、增长16.8%。金融服务持续增强,平安财险、华安证券入驻我区,铜源村镇银行西溪南、潜口支行即将开业运营,银企对接到位资金18.7亿元、履约率100%,完成税融通贷款1.5亿元、银政担贷款5亿元,提供应急还贷资金4亿元。
(二)强化项目支撑,发展动能快速集聚
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坚持开展精准招商、工业招商、实体招商和产业集群招商,全面掀起招商引资新高潮,全年引进项目80个,新签项目到位资金23.5亿元,增长30.6%。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7个,普电点焊机、POF热收缩膜等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契合紧、带动作用强的项目签约落地。
项目建设全面提速。坚持以五大发展行动计划为引领,强化重点项目区级领导联系和“四督四保”推进机制,全年142个区级重点项目开复工130个,开复工率92.9 %。其中,31个省级重点项目、40个市级重点项目、8个市级重点调度亿元项目全面超额完成年度任务。泰达新材料、龙骏家园等55个新建项目开工建设,神剑新材料、泰达发电等55个续建项目快速推进,新力油墨一期、萨洛凯铝业、瑞亿新材料等65个项目实现竣工投产。双创示范基地一期建成运营,入驻文创、科创等项目25个,吸纳创业人员116人。
科研实力显著提升。全年实施产学研项目20个,投入科研经费1.98亿元、增长9.8%,24项科研成果实现就地转化。新增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7户企业获得省“三重一创”专项资金支持,新远科技等4户企业参与国家、行业标准修订,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9户。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7.4件,位居全市第一。加快人才高地建设,新增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军人才1人,引进高层次人才12人。
(三)深化改革攻坚,发展活力竞相迸发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明显。认真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成功处置低效企业7户,盘活闲置土地137.5亩;房地产库存去化周期减少7个月,销售商品房17万平方米、销售总额达8.53亿元,分别增长73%和86%,汇丰花园、君岳?徽州印象等项目开工建设;规上企业资产负债率下降0.1个百分点,金融不良贷款率下降0.24个百分点;落实减税降费优惠政策,全年减免企业税收9400万元,规上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成本下降0.2元。
农业农村改革持续深化。土地确权县级成果数据省级质检工作提前完成,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890亩、总数达19749亩,流转率26.7%;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8家、家庭农场20家,总数分别达152家和100家。上街居委会经济股份合作社挂牌运营,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扎实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农村合作金融、农业社会化服务网络基本建成。
重点领域改革多点突破。“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衔接落实国务院取消行政审批事项2项,梳理保留区乡两级公共服务事项776项、区级中介服务事项155项。商事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全面推行“多证合一、一照一码”,新增市场主体 1250户、增长51.5%。启动实施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实现并轨。医药卫生、财税、教育、国企等改革稳步推进。
(四)提速城乡建设,发展面貌焕然一新
城市功能品位日益提升。启动空间规划编制,“三区三线”初步划定。城市展示馆布展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建工程快速推进,城东内涝点整治工程建成投入使用。投入2300余万元,实施永佳大道、迎宾大道、滨河南北路等整治提升工程,改造老旧小区33个,新建城区停车场11个,新增停车位826个,精心打造8公里“花海走廊”,栽种花卉5万平方米,城区主干道亮灯率、人行道完好率均达98%以上。
交通路网建设加密升级。篁墩快线22路公交专线开通运行,实现与中心城区、高铁新区公交互联互通。G233/S103徽州区外环路改建工程前期工作进展顺利,歙黟一级公路徽州区段、石小公路等项目加快推进,山深线白杨坞连接线工程建成通车,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安全五小工程”、农村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全面完成,人民群众出行安全保障水平显著提升。
美丽乡村建设内外兼修。完成3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和4个省级中心村规划编制,谋划专项资金项目90个,完成34个、在建40个,累计投入9600万元,美丽乡村建设顺利通过省级验收。注重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内涵,创新推行“垃圾兑换超市”、“美丽庭院”评选、“正气银行”等农村管理新模式,促进村民养成良好习惯,提升文明素养。
特色小镇建设初具雏形。西溪南创意小镇入选省级首批25个特色小镇,并荣获“长三角最具魅力旅游特色小镇”称号;富上公路、丰南大道黑化工程建成通车,主入口系统提升等项目有序推进,清溪涵月、西观艺术空间等15个业态项目建成运营,引进各类高端创业人才73人。潜口养生小镇紫霞美食精品街区安防工程、潜口转盘及北侧景观提升工程等7个基础设施项目基本完成,美丽之冠、贯之园、徽州小镇等产业项目快速推进。
生态环境建设持续改善。全力做好中央和省环保督察交办件及反馈意见整改工作,投入745万元,关停畜禽养殖场24家,在全市率先完成禁养区畜禽养殖场关停搬迁任务。深入实施“蓝天行动”,11户企业完成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淘汰工业燃煤锅炉7台,餐饮油烟、秸秆焚烧等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4.7%。稳步推进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全面建立三级“河长制”管理体系,全区饮用水源地、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100%。新增人工造林646亩,封山育林6000亩,修复退化林5000亩,建成森林长廊7公里,临河、澄塘、灵山3个村跻身省级生态村。
(五)改善民计民生,发展成果共建共享
脱贫攻坚精准发力。坚持脱贫攻坚第一民生工程,向12个贫困村、30个非贫困村全面派驻3人以上扶贫工作队,帮扶力量进一步增强。投入2531.2万元实施专项扶贫资金项目81个,其中产业扶贫项目62个,占76.5%;整合涉农财政资金2927万元,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十大工程”,健康脱贫、教育扶贫、社保兜底等政策实现全覆盖,石川、石岗、竦塘等8个贫困村达到出列标准,611户1321人达到脱贫标准。
棚改工作超额完成。抽调200余名干部成立51个工作小组,历时8个月,累计投入6.2亿元,完成培啤、颖溪河、瑶村3个片区棚户区改造1753套,提前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完成率居全市第一。实施农村危房改造596户,完成公租房配租52户,人民群众住房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民生事业不断加强。扎实推进省、市34项民生工程,全年完成投资10.6亿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960万元,新增城镇就业22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4%以内。全民参保计划深入实施,五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12.2万人次。农村低保救助标准全面提标,户籍外迁的失地农民全部纳入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投入7600万元,完成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八小”水利改造提升工程建设,整治河沟、渠道54.5千米,扩挖塘坝573口。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2个,为2379人解决了饮水安全问题。水库移民后扶、山区库区农房保险、茶叶特色农业保险等政策稳步实施。
教卫文体全面发展。加固改造校舍9300平方米,实现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全覆盖,“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顺利通过国家复查,中、高考再创佳绩。徽州区怡养院获批建立,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国就医联网即时结报,新农合补偿与农村医疗救助实现“一站式”结算。竹艺轩荣获“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称号,精工凹印入选“2016年度安徽民营文化企业百强”;徽州古建筑保护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新增市级、区级文保单位18处,规范流转古民居13幢;徽派建筑烧砖技艺成功申报省级“非遗”项目,新增市级“非遗”传承人18人,徽州好人馆和琶村、富溪村村史馆建成开放;以新四军为主题的情景剧《一把椅子》荣获省级大赛金奖。《徽州年鉴》(2014-2015)出版发行。成功举办第二届徽州马拉松、崃淂国际徽州赛等系列体育赛事活动,区龙舟队连续七年蝉联黄山市新安江龙舟赛冠军,我区入选“皖南(县域)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深入推进文明创建活动,我区荣获“安徽省文明城区”称号,3个镇村获评“省级文明村镇”,4个社区获评“省级文明社区”,5人获评“黄山好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1人获评全国“五一巾帼标兵”,3人获评省级劳动模范。深入开展“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年”活动和“百日除患铸安”专项行动,不断强化24个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监管,全区安全生产形势平稳。深入推进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带案下访,着力解决信访突出问题,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全面推进“七五”普法,富山村、琶村分别荣获全国、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黄山文峰公证处挂牌运营,人民调解和社区矫正等工作水平进一步提升。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消防安全、人民防空、双拥优抚等工作不断加强,统计、物价、粮食、农机、科普、外事、侨务、民宗、台务、保密、供销、应急、气象、防汛抗旱、防震减灾、食品药品安全、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工作取得新进展。
(六)加强自身建设,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积极开展“讲政治、重规矩、作表率”专题教育及警示教育,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区委保持高度一致。主动接受区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区政协民主监督,密切联系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全年办理区人大代表建议100件、区政协委员提案117件,办复率、满意率均达100%。严格落实合法性审查提前介入机制,不断规范政府系统重大事项决策行为。严格财政预算管理,加强政府采购监控,全区“三公”经费支出下降8.5%。启动政务公开国家级试点工作,“政务服务一张网”建设快速推进。深入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资金管理制度建设的实施意见》《徽州区政府投资项目招标投标联合整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发展环境不断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