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及2020年徽州区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十三五”时期是我区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深入实施“四大战略”,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全力以赴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步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先后荣获“中国营商环境百强区县”“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全国‘十三五’茶叶发展十强县”“长三角优质乡村文旅目的地”“全省发展民营经济成效明显地区”“全省民生工程绩效奖补先进区”“全省2019年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优秀单位”“全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等称号,连续五年在全市目标考核中获得“优秀”等次。
──五年来,我们坚持稳中求进,诠释区域经济逆势增长的徽州实力
预计“十三五”末,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5亿元,较“十二五”末增长68%,年均增长7.7%,GDP增幅、人均GDP连续五年位居全市第一,三次产业结构由6.7:61.2:32.1调整为5:50:4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2.8亿元,较“十二五”末增长33.5%,年均增长6%;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5%;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3.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2.3亿元,年均增长10.6%;实际利用外资达到5335万美元,较“十二五”末增长75.2%,年均增长11.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2038元,较“十二五”末增长49.67%,年均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957元,较“十二五”末增长55.1%,年均增长9.2%;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08.77亿元、91.85亿元,较“十二五”末分别增长69.06%、82.03%,年均增长11.07%、12.72%。
──五年来,我们坚持提升成色,书写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徽州故事
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全区1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建档立卡贫困户1928户3970人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0。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15亿元,整合各类涉农资金7.5亿元,精准实施“十大工程”,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致力“造血”扶贫,全面推广“四带一自”“三有一网”“一自三合”等模式,累计实施产业项目207个、到户产业覆盖率达96.8%,发放扶贫小额信贷资金8186万元,认定就业扶贫基地30家、扶贫车间2个,1708名贫困人口实现稳岗就业。2020年全区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4246元、较2015年增长近4倍,贫困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均超20万元,呈坎镇发展森林旅游助力脱贫攻坚做法入选《全国森林旅游扶贫典型案例》。
──五年来,我们坚持转型升级,跑出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徽州速度
工业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徽州经济开发区跻身省级开发区,园区面积拓展至6.5平方公里,规上工业企业达115户,产值超亿元企业达31户,园区工业实体税收达4.7亿元,较“十二五”末实现翻一番。累计实施技改项目186个,建成投产141个,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5户、市级30户,1户企业获评省级“专精特新冠军”企业,2户企业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循环园新材料产业基地列入全市首批重大基地,先进结构材料入选全市首个省级“三重一创”重大新兴产业工程,战新企业达46户。全力推进“五未”土地清理,累计处置低效企业69户,盘活土地1190亩。
现代农业优势更加凸显。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1户、省级示范联合体7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26户。新增生态茶园3.5万亩、特色产业基地2180亩,茶业、蜂业综合产值分别达11.5亿元、3.5亿元,3户茶企入选“中国茶业百强企业”,我区连续13年荣获“中国茶业百强县”称号。新增省级家庭农场6家、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4家、“三品一标”认证产品33个,“谢裕大”商标获批中国驰名商标,我区荣获“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称号。
第三产业活力持续增强。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8.25亿元、年均增长7.4%。全域旅游稳步推进,谢裕大茶博园成功创建4A级景区,西溪南村、呈坎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徽州民宿、徽州研学影响力不断扩大,全区民宿客栈达182家,新增研学教育基地7个,呈坎景区入选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商贸服务体系逐步完善,金融保险业快速发展,康养、文创、物流等产业日渐成势。农村电商迅猛发展,我区是全市唯一连续3年获省政府通报表彰的区县。
──五年来,我们坚持扩大投入,探索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徽州模式
有效投资稳增长。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突出重大项目带动功能,围绕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保护传承等方面,累计实施区级重点项目422个,其中省级重点项目60个、市级92个,年均投资40亿元以上,连续两年获得省重点建设项目领导小组通报表彰。紧盯上级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累计对上争取各类资金45.86亿元。
科技创新助转型。累计投入科研资金9亿元,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22项,新增授权发明专利129件,就地转化科研成果150项以上,新组建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10个,获评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9个、安徽工业精品7个,参与或主导制定国家及行业标准9项,高新企业达35户。引进高层次人才30名,新增省级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2个,华惠科研团队获评“115”产业创新团队。
要素保障促发展。抓好土地要素供应保障,强化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累计出让供应土地2344.8亩。深化政银企合作,引金融活水“精准滴灌”,累计开展政银担25.89亿元、税融通6.55亿元,银企对接贷款履约率达99.4%。全面落实惠企政策,助力实体经济发展,累计兑现产业扶持资金4.27亿元,减免企业各项税费9.8亿元。
──五年来,我们坚持改革开放,释放激活经济社会发展的徽州活力
重点改革实现新突破。累计实施重点改革项目406个,28项列入国家、省级改革试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著,单位GDP能耗较“十二五”末下降10.5%,房地产去库存周期减少至7个月。“放管服”改革、商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新增市场主体5464个,精简行政审批事项201项、精简率达55%。“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取得实效,“最多跑一次”事项达90%以上。政府机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政务公开、医药卫生、财税、融媒体、国企等改革取得新进展。
招商引资获得新成果。瞄准“四个重点”,实施产业招商、精准招商,累计签约落地项目312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62个,到位资金127.6亿元、年均增长16%,中茶、绿地、碧桂园等国内知名企业相继落地,泰达新材料、神剑新材料、沿浦金属、永新新材料等高品质、高效益项目开工建设,金石木聚酰亚胺、东远发泡芯材等新产品领跑行业。
开放合作取得新进展。纵深推进“融杭接沪”,与萧山区签订“1+2+2”战略合作协议,累计引进长三角区域亿元以上项目31个。对外贸易发展壮大,区跨境电商孵化中心建成运营,新培育外贸备案企业64户,与137个国家和地区发生贸易往来,外贸进出口总额由1.01亿美元增至1.98亿美元、年均增长10%;2户企业在海外设立子公司,实现我区境外投资“零突破”。
──五年来,我们坚持城乡融合,展现具有时代乡愁品质的徽州印象
狠抓城市品质提升。完成城市总规修改、徽州经济开发区总规编制。丰乐河三期综合整治全面实施,丰乐大道徽州区段、昌盛路(桥)建成通行,城区建成面积扩大至14平方公里。城市污水处理厂完成提标扩建。聚力创城创卫,推进城市环境大整治大提升,完成城东1、2、3号沟、水街等水环境治理,建成雨污管网173公里,修复市政道路12.5万平方米,城市绿化率达39.13%,黄山路、文峰路、永佳大道等主次干道市容市貌明显改观。
狠抓农村环境改善。大力实施“百千工程”,创建示范村12个,完成自然村环境整治45个、农村改厕5500户,建成运营“生态美超市”47个,农村生活垃圾市场化运营实现全覆盖。禁养区畜禽养殖场全部关停搬迁,全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5.75%。美丽乡村建设成果丰硕,建成省级中心村16个、市级7个,整治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6个,连续5年在全省考核验收中位居前列。高水平建设特色小镇,西溪南创意小镇入选“全国最美特色小镇50强”,潜口养生小镇入选“中国特色小镇50强”。
狠抓城乡设施建设。全面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全区城乡道路总里程达到603.5公里,并率先在全市实现生命安防工程全覆盖,呈灵潜旅游公路入选2019年全国美丽乡村路,我区荣获“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称号。开通往返屯溪、黄山北站公交线路5条,新建城乡公交站30座,全区具备条件建制村通客车率达100%,我区荣获“全省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示范县”称号。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94%,基本实现行政村光纤、4G网络全覆盖。
狠抓生态环境治理。树牢“两山”理念,全力打好污染防治三大战役,“1225”水质稳控工作机制全面实施,循环园“五大提升工程”扎实推进,双益一期稳定运行、二期建成使用,全区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97%以上,市级考核断面水质稳步改善,我区入选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推深做实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累计实施试点项目39个,完成投资9.7亿元。全面落实“河长制”“林长制”,一体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治理水土流失60平方公里,全区森林覆盖率达76.24%。
───五年来,我们坚持共建共享,答好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的徽州答卷
民生保障扎实有力。全区财政民生支出累计达61.27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83.15%。民生工程建设累计投入24.55亿元、较“十二五”增长93.2%,连续五年获得全市民生工程考核第一。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7%以内,徽州经济开发区获评“安徽省和谐劳动关系示范工业园区”。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城乡大病医疗保险全面实施,城乡基本养老体系取得积极进展。改造老旧小区50个、棚户区1849套、农村危房1167户,群众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财政性教育投入累计达7.82亿元、年均增长5.4%,生本教育和无校籍管理改革、青少年近视防控、智慧学校建设等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凤山幼儿园建成使用。医联体、医共体建设取得新进展,区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综合诊疗能力普遍加强,率先在全市实现长三角异地门诊就医即时结算。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工程深入实施,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入选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我区被纳入全国首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区龙舟队连续9年蝉联新安江龙舟赛冠军,我区入选“皖南(县域)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列入国家试点,文明新风蔚然成风,获评“中国好人”4人、“安徽好人”6人、“黄山好人”55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全面推开,“枫桥经验”徽州实践迈出新步伐,我区荣获“全国信访工作‘三无’区”称号。“平安徽州”“法治徽州”建设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效显著,我区顺利通过“七五”普法终期评估验收。持续强化24个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监管,全区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领导包保责任制被国家、省、市宣传推广。军民融合发展取得新成效,国防动员、后备力量建设、消防安全、人民防空、双拥优抚等工作不断加强。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作用进一步发挥,统计、审计、物价、档案、地方志、粮食、农机、科普、外事、侨务、民宗、台务、保密、供销、应急、气象、食品药品安全、防汛抗旱、防震减灾、退役军人事务、关心下一代、老年人、残疾人等工作全面发展。
──五年来,我们坚持政治自觉,彰显强化政府自身建设的徽州态度
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巩固深化“严强转”专项行动、“三个以案”警示教育成果,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全面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扎实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工作,健全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合法性审查等制度,不断规范政府重大事项决策行为。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监督、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积极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意见建议。认真履行政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全面加强各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的监管,持续推动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向纵深发展。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强化财政预算管理,“三公经费”持续下降,一般性支出年均压减6%以上。
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86.02亿元、增长3.5%、人均GDP8.99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89亿元、增长1.1%,全口径税比67.2%、地方税比52.5%,人均财政收入达到1.35万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固定资产投资41.67亿元,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97亿元、增长2%;实际到位内资32.81亿元、增长14.7%;外商直接投资5406万美元、增长6.5%;城乡、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0682元、41999元、19145元,分别增长6.9%、5.9%、8.1%;金融机构存款、贷款余额分别达110.57亿元、92.31亿元,分别增长16.8%、15.6%,人均储蓄存款7.52万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79.76亿元、增长6.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7%。(17项主要经济指标中13项实现正增长,9项居全市前三。园区企业在全市率先实现全面复工复产,实体税收收入率先实现转正。)
“三农”方面。打造“一村一品”省级专业村2个(杨村、容溪)、市级专业村9个(容溪、胡川,潜口、长潭、汪村、虹光、坑上、洪坑、梅川),新增特色种植基地3879亩,争创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谢裕大茶叶),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7家,茶、蜂产业综合产值达11.5亿元、3.5亿元,获评“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入选省级产业园。整治抛荒田1127.94亩。累计建成省级中心村26个,市级中心村17个,创建省级美丽乡村重点示范村6个,全面完成48个村居“股改”“三变”,2020年全区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到3645万元,增长5.9%,95%的村经营性收入超20万元以上。至2020年底,拥有“一村一品”国家级专业村1个、省级7个、市级14个(不重复包含统计)
文旅方面。举办“中国黄山绿水青山运动会户外趣味体验赛”,新增A级景区3处(目前全区5A景区3处<呈坎、唐模、潜口民宅>,4A景区3处<丰乐湖、军部旧址纪念馆、谢裕大茶博馆>),我区列入全国首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跻身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打造2个省级特色小镇、3个市级特色小镇,西溪南创意小镇、潜口养生小镇先后入围“中国特色小镇50强”榜单,西溪南村、呈坎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我区被授予“长三角优质乡村文旅目的地”。
改革方面。探索形成“法院拍卖、政府收储、增资扩股、技改提升、股权转让、资产整体转让”6种低效闲置企业清理模式,累计处置69户、盘活工业用地面积1653.66亩。形成“村级招商奖励、物业经济拓展、存量资产盘活、特色种养开发、旅游配套服务、股份合作分红、要素流动重组”7种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路径,创设城乡合建物流园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国家级试点”“政务公开国家级试点”“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试点区(县)”等系列改革品牌。至德新材料、华惠科技研发团队分别获评省高层次人才团队、“115”产业创新团队,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稳居全市第一,与阿里巴巴国际站合作共建、挂牌运营徽州跨境电商产业园,与上海科技孵化器合作运营“双创示范基地”。近三年累计引进长三角地区项目61个、到位资金14.88亿元,其中杭州都市圈企业24户、到位资金3.24亿元,全区贸易进出口业务涉及138个国家和地区。
生态方面。落实新安江生态保护“十大工程”,建立落实水质提升“1225”机制,制定实施水、大气“30条”、土壤“20条”,完成环保机构改革、组建乡镇生态环保办,实行区域内乡镇横向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推广初始排污权分配机制,实施全省首宗排污权交易(循环经济园化学需氧量第一期出让项目),完成排污许可证发放47家、排污登记(含标记)453家,丰乐河监测断面P值稳定下降。50户重点企业废气深度治理,完成园区VOCs在线监控平台建设,实现园区智能化监控全覆盖。秸秆禁烧连续5年实现“零火点”,森林防火连续16年实现“零火灾”。2020年,全区PM2.5、PM10平均浓度分别下降16.3%、19.3%,空气优良率97.28%。全域茶园绿色防控覆盖面积50557亩,占比98.2%。坑上村“中水回用”模式得到省委书记李锦斌充分肯定。完成枯(病)死松树清理除害15万亩,生物控制带散幼松树清理8.72万亩,化学防治12.8万亩。
民生方面。建档立卡贫困户1928户3970人如期稳定脱贫,1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个贫困村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石岗、坑上、容溪村),5个贫困村建成市级美丽乡村(罗田、东山、石川、张村、篁村),5个贫困村获“一村一品”专业村认定(新田、呈阳、山口、篁村、张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增至14246.3元,较2015年翻了近两番,年均递增30.7%。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底的3.95%降至0,年均下降0.98个百分点。12个出列贫困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均超20万元。区扶贫局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民生工程连续5年在全市考核中名列第一、获评“全省民生工程绩效评价先进区县”。具备条件建制村通客车率100%,呈灵潜旅游公路获评“2019年全国美丽乡村路”。积极争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党政领导干部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考核获省优秀等次。成立“徽杭医联体”,市三院老年科大楼入选“全省首批医养结合示范项目机构”,建成运行区疾控中心、市三院、新晨医院PCR检测实验室。跻身全省“七五”普法中期先进县,岩寺镇富山村荣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现有民主法治示范村国家级1个、省级6个、市级2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