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徽州区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2023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一年来,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高效统筹、砥砺奋进,接续实施“五大战略”,加快建设“七个强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平稳有序,建设创新集聚产业多元的高能级新城区、打造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样板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这一年,我们只争朝夕,用拼搏赢得喝彩。先后入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首批全国县域商业体系“领跑县”;获评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区、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单位、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优秀区县、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区县;新型涂层材料跻身全市首个省级特色产业集群;连续8年获全市目标管理考核“优秀”等次。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致敬每一位奋斗拼搏的徽州人!
──这一年,我们勇毅前行,用实干诠释责任。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1%;外贸进出口总额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外商直接投资增长86.7%;实际到位内资增长21.7%;旅游接待量、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41%、6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1%。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全区上下勠力同心、迎难而上,遇到的困难比预料多,取得的成绩比预想好,致敬每一位克难攻坚的徽州人!
──这一年,我们锚定目标,用汗水建设家园。树牢“主城区”思维,全面铺开“一核两翼四片区”建设,“一路一街一景”整治提升首战告捷,丰乐驿、丰乐公园等业态火热上新,丰乐大厦、城市“两馆”等配套即将建成,岩寺老街五上央视,高能级新城区加速“破圈”;以创意手法建设和美乡村,2个村承接全省乡村振兴现场会观摩,“村落徽州”上升为“村落江淮”全省推广,并入选“中国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致敬每一位友爱美好的徽州人!
──这一年,我们恪守初心,用担当践行宗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盯群众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聚焦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加快完善“民声呼应”工作平台体系。推深做实暖民心行动和民生实事,知晓率、满意度居全市第一。全市民生工程考核实现“八连冠”。入选省级健康区县创建名单,获评省级优质医养结合示范区,省级平安建设优秀区县。民之所需、政之所向,同心协力、共创未来,致敬每一位向上向善的徽州人!
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区域经济稳中有进
工业经济提质增效。持续深化“一区六园”建设,徽州化工园区通过D级安全风险等级现场核验;城东工业园改造提升取得积极进展;城北工业园三期拓展稳步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园开工建设;智能制造科创产业园入驻企业达15户;跨境电商产业园综合服务能力持续提升。丰采服装产业园开园运营。全年园区工业实体税收5.53亿元。接续实施“3139”工业发展行动,全年规上企业总数达119户,新增国家“小巨人”企业3户、省专精特新企业50强2户,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0户,新诺精工入选“中国机械工业企业500强”、全省首批工程研究中心新序列,3户企业入选全省民营企业百强。24个工业技改项目、32个“机器换人”项目竣工投产。新增高新企业12户,总数达67户。63户企业获批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新增省级企业研发中心4家,首台套1个,新产品6个,数字化车间3个,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1户。金石木入选全省重点研究与开发计划,永新股份、久石科技分获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优秀企业奖”。位列全省制造业“亩均论英雄”改革综合效益榜单第16名。处置低效企业13户,盘活用地325.6亩。
农业农村提速发展。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稳定粮食播种面积5.9万亩,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2000亩,复耕复种撂荒地575亩,创建省级粮油精耕细作示范点2个1350亩。精心做好“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茶业、蜂业等“六大”产业综合总产值达105.48亿元,获评2023年度中国重点产茶县域、茶叶乡村振兴发展县域,黄山毛峰富溪产区茶团体标准发布,全市茶产业大脑一期在富溪试点启动,潜口镇入选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绿色食品规上企业、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分别达15户、21户,全年产值增幅全市第一。新增国家农民合作示范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省级数字农业工厂、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园区各1个。统筹抓好“五微”行动、“村落徽州”“艺术乡建”等工作,新增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3个,3个村入选首批全省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11个村认定为首批省级美丽宜居村庄,《了不起的乡村》刷屏“朋友圈”。东山村、西溪南村分别入选全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典型案例、全市十佳乡村运营案例,山口村获评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区村均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超120万元。
第三产业提档升级。抢抓“大黄山”战略机遇,加快构建“山水村夜”坐标系,推动农文旅互促融合、镇景村一体发展,主城区“一带四组团”文旅空间日渐成形。发出“四季之约”,“烟雨徽州 诗意田园”“嗨徽州·一起去村游吧”IP流量持续提升。举办创意坊、全国民谣歌手大赛、首届乡村旅游节等活动25场,黄山毛峰茶文化节、上九庙会、徽州市集、国潮时装秀等沉浸式文旅新体验点亮城市烟火,潜口民宅徽州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亮相全国非遗大展,新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2条,大灵山旅游度假区列入省级培育名单,岸香·居田谷、文郁堂等一批徽州美宿精彩绽放。古村落保护与传承等30个重点文旅项目加快推进,市域旅游铁路T1线、呈坎服务区交旅融合等项目取得实质进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新增限上商贸企业12户、百佳皖美消费新场景2个,投放区级消费券150万元拉动消费800余万元。全年农产品线上销售额超3.3亿元,县级农村电商典型案例入选全国前30强,获评中国农村电商大会优胜奖。
(二)坚持项目第一支撑,新旧动能加快转换
紧盯项目聚投资。落实每周要素会商、月度督查、季度赛马、“红黄灯”预警等机制,13个全省集中开工项目纳统率居全市首位,中广泰特种车辆、新诺大型数控机床等一批亿元重大项目开工,华惠电子级TGIC技改升级、中泽新材料扩建等60个重大项目竣工投产,新获专项债项目限额13.12亿元。获特别国债项目4个,资金6024万元。完成对上争资8亿元。
精准招引扩投资。全力以赴推进“双招双引”,全年新引进项目54个,其中亿元以上21个,到位资金48.1亿元。发挥城市合伙人和新徽州人作用,聘任招商大使7名,引荐客商30余批次。承办中国环氧树脂产业发展大会,一体推进展会招商、平台招商、基金招商、以商招商,推动郑州新基业等项目签约。持续完善人才政策体系,深入实施“徽聚英才行动”,新引进4名科技副总“赋智”企业发展,全区高层次人才总数达112人。
创优环境促投资。全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梳理常态化服务清单事项81项,申报创新示范项目12个。发布免申即享政策16条,兑现资金823.81万元。创新开展“工业经济大调研”“营商环境体验官”等活动,推深做实“四送一服”、驻企服务,选派137名科级以上干部包保243家重点企业,常态组织“徽企向未来”政企茶话会10场,快速响应、闭环办理企业诉求1012项,新设总规模5亿元产业引导基金,安排各类产业扶持资金1亿元、完成政银担9亿元、税融通3.44亿元。
(三)坚持创新第一动力,改革开放走深走实
深化重点改革。协同推进89项改革事项,“大城管”“管委会+公司”等重点改革基本完成。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平稳有序,岩寺镇扩权强镇改革取得新进展,获评“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不断深化“放管服”和商事制度改革,持续巩固“全省一单”建设成果。稳步推进“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徽州“政务云”有序扩容,83项政务服务上线“长三角一网通办”专栏,47个自助办事项上线7×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10个场景实现“一件事一次办”。持续完善助企服务“一站式”办理,全年新增市场经营主体2005个,增长15.96%。
扩大对外开放。深化“融圈进群”,区镇两级分别与沪杭等地6个乡镇、单位、产业园建立结对联系,6家科创企业、商会入驻徽州(杭州)科创中心,成立宁波“双招双引”联络站,引进长三角区域项目40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5个。全力实施“万企百团出海”行动,全市率先组团参加国际展会,完成全市首次跨境电商出口海外仓通关、首单航空国际货运、首次黄山-上海港多式联运、首笔“出口信保保单融资”应用场景等业务,新落地跨境电商企业9户,新发生外贸实绩企业7户,竹艺轩再次获评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西溪南镇与荷兰羊角村结成全省首对国际友好村镇关系。谢裕大茶文化博物馆获评省第三批国际交流合作基地。
聚力创新发展。全年滚动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45个,其中新签16个。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稳居全市第一。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45.51件,居全市第一。质量强区创建获省级备案。新诺精工跨省设立研究中心,3户企业与省内外高校合作成立创新研发平台。持续开展亩均贷、园区贷、专利贷、科创贷等金融服务模式创新,累计授信17亿元。深化“标准地”改革,完成供地10宗284.7亩。
(四)坚持品质第一追求,城市能级持续提升
完善城市功能。强化“三区三线”划定成果运用,加强规范城镇开发边界管理。新改建迎宾大道、龙井大道、环城西路等城市道路15公里。检修雨污管网5公里,新建城市污水管网1.5公里。高起点规划建设城北新区,加快智慧城市停车场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进全民健身中心、老年大学等项目实施,启动日处理能力2万吨城市净水厂项目,加快补齐城市功能短板。
提升城市颜值。完成水街片、交警队宿舍片2个老旧小区改造。里光山、培啤片、金市等地块征迁取得实质进展。对标创建全国最干净城市,永佳大道、黄山路、岩寺老街、呈坎景区等风貌焕新提升取得阶段性成果。以美学视角实施“微改造、精提升”项目50个,建成生境花园3处,美化提升8000平方米,打造席地而坐“徽客厅”示范区20个,获评全市“全国最干净城市”示范点4个。持续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加大城乡违法建设巡查处置力度,有序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完成4个城市社区智慧化建设,获评全省智慧社区建设试点。
优化城市环境。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全面推进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深入开展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大排查大整改,常态化开展水源地专项执法检查和水环境排查整治,秸秆禁烧有序稳控,扎实推进第四轮园区企业废气深度治理,新增国家、省级绿色工厂各2户,城市水质指数、空气指标居全省前列。推深做实河(湖)长制、林长制,实施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成效明显,阮溪河小流域获评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小流域示范工程。望丰EOD、丰乐河生态廊道、“烟雨徽州水墨乡村”水系综合治理等项目稳步推进。拓宽生态价值转化路径,开展排污权交易8次,入选省级环境信用评价环保诚信企业7家,启动新安江流域综合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
(五)坚持满意第一标准,民生保障全面夯实
获得感更加充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1788户3607名脱贫户人均纯收入增长14.7%,12个出列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增长15.8%。常态落实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121户266人监测对象纳入全过程管理。扎实推进暖民心行动、50项民生实事,主动回应“民声呼应”,解决群众反映典型问题116件,受理12345热线5099件,办复率100%,满意率居全市前列。创新开办“就业驿站”“邻工市集”,新增就业3198人。积极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新药品安全党政同责措施长效机制,潜口镇入选全省食安小镇,获评“食安安徽”企业5户。深入开展违建墓地专项整治,加快城市公墓和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
幸福感更有保障。新增城区公办学校学位405个、学前学位210个,全面落实“双减”政策,学前教育延时服务全覆盖。稳步推进炎培职校徽州校区建设。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通过评估,西溪南镇中心学校获评国家援建“小平科技创新实验室”。深化医联体、医共体合作,成立安徽中医药大学国医堂市三院门诊部,市三院被认定为安中医校外实习医院。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建成社区、农村老年食堂(助餐点)18个,桐鹤养护院、2个乡镇敬老院、3个社区养护中心投入运营。常态举办全民阅读、村BA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区图书馆晋升国家二级馆,洽舍乡运动员周燕荣获第19届亚运会女子七人制橄榄球金牌。
安全感更可持续。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地灾隐患点信息化监测实现全覆盖,碣石村入选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通过国家验收,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潜口法庭、西溪南派出所分获省首批“枫桥式人民法庭、公安派出所”,“富山解忧”“无坎警务”被人民日报内参、中国新闻网等媒体聚焦。认真落实信访安全保障、安全生产各项工作,基层武装、国防动员、后备力量建设持续增强,国防教育、军事设施保护、消防安全、人民防空、双拥优抚、退役军人事务等工作不断加强。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科协、文联、残联、红十字会等群团组织作用进一步发挥。统计、审计、供销、科普、气象、地震、档案、外事、统战、八五普法、防灾减灾、应急管理等工作取得新进步。
(六)坚持实干第一导向,自身建设日益加强
始终坚持党对政府工作的领导,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动权,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自觉服从区委领导,主动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监督、法律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政府系统承办的人大代表议案、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全部办结。深入践行“四下基层”,带头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和省市区委有关规定,认真履行“一岗双责”,主动配合区委做好省委书记讲话点人点事、省委巡视及专项检查、提级巡察反馈问题整改。坚持“过紧日子”,“三公”经费稳步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