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区“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一、规划实施总体进展情况
(一)主要目标指标进展
1.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021年以来,均完成市下达目标,预计2025年亦可完成市下达目标。
2.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2021-2022年我区年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分别为98%、95%,2023年1-4月优良天数比例97.3%,预计截至6月底,我区优良天数比例可超过98%。预计2025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可超过98%。
3.地表水水质优良率(%):2021年以来,我区地表水优良率持续保持为100%,预计2025年地表水优良率为100%。
(二)重大战略任务进展
1.扩大生态环保投资,促进绿色循环发展。一是扎实做好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投资纳统工作,2021年以来,我区生态环保类项目已纳统6个,完成投资额1.5亿元。二是积极编报环保项目对上争资,累计争取中央环保专项资金0.78亿元(工业企业VOC连片深度治理改造项目1400万元、城东片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1700万元、丰乐河生态廊道流域可持续发展一期项目2300万元,丰乐河生态廊道修复二期工程2400万元)。三是以全市望丰EOD项目为契机,深化与金融机构合作,拓宽生态环境保护投融资渠道,已成立望丰公司,并结合我区实际科学谋划23个子项目,项目总投16.9亿元,目前已筹措资金16.77亿元,开工项目12个。
2.推进联保联控机制,构建现代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一是提升监测溯源能力。投资90万完成空气自动监测站的设备更新,提升PM2.5、臭氧等监测数据的精准性;不断提升徽州区大气环境精细化监测监控预警平台,新建循环园区域大气环境标准站5座,启动实施生态环境数据聚合项目,联通水陆空一体化智慧监管,实施徽州区工业企业VOCs连片治理成效评估项目,在循环园周边9处敏感区域布设大气微站在线监测点位。二是深入实施长三角秋冬季大气污染联合治理攻坚行动和重污染天气联防联控。围绕建筑工地、房屋拆迁、道路运输、管网建设、非煤矿山等重点领域开展扬尘污染专项治理;强化夏季VOC和臭氧协同治理,完成12户循环经济园“一园一策”和12户企业“一企一案”编制,常态化组织柴油货车路检路查,开展非道路移动机械摸排登记和执法抽测,加快淘汰老旧车辆。三是建成全区生态环境网格智慧化监管平台,不断优化平台问题排查、上报、交办、整改、验收、销号6项流程,压实各乡镇、各单位属地管理、行业监管网格化监管责任,实现全流域、全天候、闭合式、多维度生态环境问题排查监督,切实打通生态环境监管“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已通过平台调度处置生态环境问题460个,已整改435个,整改率94.6%。四是强化工业企业日常监管,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常态化开展“三片一线”夜间巡查,全覆盖开展废水废气监督性监测,累计出动执法人员460余人次,双随机抽查企业104家次,立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16起,罚款204.24万元。
3.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一是抓实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深入推进工业企业废气深度治理,采用国内外先进的催化燃烧(RCO)和蓄热燃烧(RTO)治理工艺,从源头替代、过程管控、末端治理全流程入手,鼓励企业治理废气,完成第三轮、第四轮21户企业工业废气深度治理,废气收集率和处理率全部达到90%以上,实现厂区内、外无异味的目标。淘汰农业加工燃煤设施设备7台,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5吨。加强建筑施工、道路扬尘管控,开展制沙行业专项整治,关停非法制沙企业16户。落实秸秆禁烧网格化管理,实现省级卫星遥感零火点。二是强化丰乐河流域水环境保护。完成饮用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建设水源涵养林28.5亩,更新标识牌20块,新建围栏、围墙1600米。完善丰乐河流域水质预警监测网络,常态化对饮用水源地、乡镇断面、入河口、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排口开展监测,2个纳入市级横向补偿断面合计获得市级生态补偿金115万元。强化工业排水管控,完成21家重点涉水企业雨水排口在线监控设备安装、调试,5家环氧企业工业污水预处理设施已投入运行,成立聚联公司建设废水处理设施1套,处理8家聚酯树脂生产企业废水,目前出水COD稳定达到园区接管标准。提升改造城区内雨污管网建设,实施城东片区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全面完成惠民巷雨水箱涵工程,改造城北片区经七路、经八路、新力路等路网,累计清淤疏浚市政管网18.6公里,系统推进易涝点整治,有效解决汛期积水难题。三是推进土壤污染防治。持续巩固农村污水治理成效,建成20吨以上农村污水治理设施42座。圆满完成全区2个乡镇政府驻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质增效任务、4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整村推进任务。农业面源污染氮磷生态拦截项目建成投入运行,污染物去除率20-40%。组织辖区5家土壤重点监管单位全面开展监测排查,整改隐患6处。强化固废监管,组织全区102家涉固废、危废、医废单位完成固废管理系统备案,全区危险废物第三方资质单位处置率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处置利用率100%。
4.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工业企业绿色转型。一是鼓励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指导企业改进生产工艺,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2021年以来共计完成两轮12户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累计减排COD:184.557吨、氨氮:0.6655吨、VOCs:7.172吨。二是全面核算2021年和2022年全区规上工业碳排放数据,经核算我区规上工业碳排放量2022年为33.57万吨,2021年为35.94万吨,减少2.37万吨。三是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开展环境设施公众开放日活动,组织中小学生、社会群众、机关干部等300余人次赴谢裕大茶博园、城镇污水处理厂、泰达垃圾发电厂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实地观看。组织进社区、进乡村、进校园环保宣传活动,发放《新长江保护法》、六五主题宣传折页、《低碳减排、绿色出行》、《碳达峰碳中和》等环保宣传材料2000余份,并制作拍摄环保宣传片2个,其中“喜迎二十大,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环保设施公众开放日宣传片被省生态环境厅推选上报生态环境部并在部内展播。
(三)重大工程项目进展
1.徽州区大气环境精细化监测监控预警平台项目。该项目2020年12月启动,2021年竣工验收,总投资约1000多万元。项目内容包含建立徽州区大气精细化监控中心一处,建设大气环境精细化监测监控预警平台(含APP)1套);建设废气排口TVOC预警监测36套、厂界无组织排放TVOC预警监测36套、智能工况监控系统38套企业排放数据展示终端37套;该项目建成后,基本实现全区涉气企业“全覆盖”,构筑“点、面、域”三位一体的智能环境监测监控预警体系,实现全区环境监管工作将从人防转向技防,从事后监管转向事前预警,大大提高我区环境监管水平和监管效率,真正实现全区大气环境管理精细化、数字化、智能化和长效化。
2.徽州区丰乐河生态廊道修复(一期)工程项目。计划投资2300万,该项目2022年12月动工,实施范围为丰乐河莘桥至临河大桥段,目前已完成总工程量的89%,南岸维护便道(石板路,西溪南高铁-西溪南大桥段)石板路铺设全部完成,垫层全部完成,骑行便道全部完成。临河段湿地泡完成40%,石板路铺设400平方,路基石笼完成500米,石板桥完成一座。北岸人工湿地挡土墙(莘桥-西溪南大桥段)完成100%,三跌水地形重塑完成90%,叠水片石护岸、卵石全部完成,枫杨林种植300株左右。人工岛登岛正在施工中。
3.徽州区丰乐河生态廊道修复(二期)工程项目。项目计划投资2400万元。项目实施范围为丰乐河二坝至西溪南莘桥,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生态缓冲带建设工程,建设缓冲带205亩、共3处,包括乔木区、灌木区、地被植物、生态廊道、滨水植被带、自然湿地、深潭浅滩和植草沟;枫杨林河滨生态缓冲带修复工程,修复枫杨林河滨缓冲带236亩、共6处,含枫杨林乔木补充、灌木修复、地被植物补充、滨水植被带建设、生态输水通道、植草沟、生态廊道、挺水植物区、沉水植物区、生态浮岛、曝气设备等;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建设生态拦截沟长4550m、共6条,含沉水植物区、挺水植物区生态透水坝、拦水坝、氮磷吸收模块等;排水渠入河口整治工程,整治排水渠入河口11个,设置排水渠入河口标识牌11个,修复排水渠入口河处共270m,排水渠入河口缓冲带修复670㎡。目前已完成初步设计,待通过专家评审后招标。
二、规划实施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风险挑战
(一)外部环境变化情况。受外部污染输入影响,对全市空气质量影响明显,对PM2.5、PM10数据影响较大,2021年以来全市因沙尘输入影响出现多个轻度污染天数。
(二)完成本地区或本单位承担任务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一是空气质量治理仍需久久为功。去年全区空气优良率、PM2.5数据不理想,今年春节又因燃放烟花爆竹等原因,区PM2.5峰值高达728ug/m3,污染过程持续3小时。5月油菜等作物即将迎来收割季,秸秆禁烧形势严峻。二是水环境质量短板依然存在。去年丰乐河三、四季度因持续干旱,无有效降水,昌盛桥至郑村桥段几乎处于断流状态,郑村桥断面水质处于Ⅲ-Ⅳ类水之间波动状态,对郑村桥断面水质P值影响较大。虽然今年一季度水质明显改善,但影响流域水质的环境隐患依然存在,部分涉水工程的水保措施不够完善,造成水体浑浊。三是重点项目谋划还需持续发力。中央专项资金管理要求愈加规范,地方配套资金和运维费用压力较大,各部门各乡镇申报中央资金项目的积极性不高。部分项目前期立项和可行性研究论证不充分,生态环境效益不明确。四是企业责任落实尚存薄弱环节。部分企业履行环保法定义务和社会责任不够,个别企业法律意识不强、社会责任感不够,环境治理水平较低,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效果不佳,存在违法排污的侥幸心理。
三、进一步推进规划实施的对策建议
(一)坚持系统观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以《徽州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2021-2025)》为指导,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布局,以区域生态功能和发展为导向,大力发展与生态环境相适宜的产业,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有效转化途径,以望丰EOD项目、生态廊道一期二期工程、“五微”创建等工作为抓手,推动经济发展绿色化、产业产品生态化,实现高质量、高效益发展,健全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正面清单和豁免清单,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硬约束,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对照创建指标,力争2023年度获得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
(二)聚焦问题导向,常态化开展突出环境问题排查整治。对2017年以来中央和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进行“回头看”,确保问题真改实改彻底改。扎实开展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大排查大整治专项行动,以网格化智能监管平台为抓手,有效防范环境风险隐患,全面摸排环境风险,高度关注重点领域、重点人群舆情动态,围绕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常态化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对全区生态环境底数做到“心中有数”,攻坚克难,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突出环境问题。
(三)改善环境质量,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扎实推进蓝天保卫战,聚焦秸秆禁烧、扬尘管控、工业废气深度治理、大柴油货车监测执法等重点领域,着力打好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三大”攻坚战,不断深化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全面提升全区空气质量。扎实推进碧水保卫战,深入推进新安江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认真组织实施新安江生态环境提升三年行动,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雨污管网分流改造,推进入河排口排查整治,不断巩固提升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进一步强化土壤污染源头管控等重大工程项目实施成效,加强在产企业和关闭搬迁企业地块土壤污染管控,深入开展地下水污染防治、重金属污染防治,持续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全力保障土壤环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