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5日为我国第39个“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今年的宣传主题为“打疫苗,防疾病,保健康”。
疫苗是人类与疾病博弈的智慧结晶,是预防、控制疾病和保护健康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接种疫苗,不仅能够保护个体健康,还能阻断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疫苗是当之无愧的健康卫士,今天小编就来带大家一起了解它的“前世今生”。
疫苗的研发和生产技术一直在持续升级,推动疫苗朝着更安全、更有效和更高产能的方向进步。
1.启蒙时代:经验医学的智慧
早在我国东晋时期,就有预防和治疗狂犬病的相关记载。1796年,英国医生爱德华·詹纳发现挤奶女工接触牛痘后对天花免疫,首次将“疫苗(vaccine)”概念引入人类文明,开启了疫苗科学化的序幕。
2.传统疫苗时代
20世纪初,灭活疫苗(如狂犬病疫苗)和减毒活疫苗(如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成为疫苗研发主流。这类疫苗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处理病原体,使其失去致病性,但仍能激发人体免疫系统产生保护反应。这类疫苗安全有效,但研发和生产周期较长。
3.基因技术革命
到了21世纪,基因工程技术催生了亚单位疫苗、重组蛋白疫苗(如乙肝疫苗)、病毒载体疫苗(如埃博拉疫苗)和核酸疫苗(如DNA疫苗和mRNA疫苗)等新型疫苗。其中mRNA疫苗,作为目前最新的疫苗生产技术成果,其制备工艺便捷、研发周期短,成为了疫苗家族的“潜力股”。
从实验室到接种台,一支疫苗的诞生需闯过层层“科学关卡”。
1. 实验室“破译密码”:
科学家们根据病毒和细菌的特性,设计出能够安全激发人体免疫系统产生保护反应的疫苗原型,然后在细胞和动物实验中验证其安全性及免疫效果。
2.临床试验“三级试炼”:
Ⅰ期:在少数对象中开展,初步评估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反应;
Ⅱ期:适当扩大观察对象的规模,进一步评估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寻找接种剂量的“黄金点”,确定接种程序;
Ⅲ期:在更大的人群中进行,规模可达千人以上,全面验证疫苗的保护效果和安全性。证明疫苗可以预防感染,接种后安全无忧。
3.审批“终极答辩”:
新疫苗必须积累真实、充分、可靠的临床试验材料和数据,方能提交给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批。经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批准,疫苗才能取得药品注册证书,之后才能批量生产。
4.Ⅳ期临床试验:
疫苗生产企业还需要在疫苗上市后持续监测疫苗在实际使用中的保护效果和安全性,动态优化疫苗使用策略,进一步提升疫苗的接种效益。
从东晋医书中的"以毒攻毒"到基因技术革新,疫苗的进化史承载着人类对抗疾病的勇气与智慧。每一支疫苗诞生的背后,是无数科学家夜以继日的探索以及全社会的信任与协作。接种疫苗,既是为自身构筑免疫防线,也是在续写人类与疾病抗争的永恒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