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辈版
无障碍
简体
繁体
一网
搜
热门搜索:
首 页
首 页
资讯中心
政府领导
政府信息公开
政务服务
互动交流
解读回应
魅力徽州
数据发布
政务新媒体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徽州区政府办
>
社会公益事业建设及重点民生领域
>
基本医疗卫生
>
传染病疫情及防控
索
引
号:
003147534/202505-00008
信息分类:
传染病疫情及防控
主题分类:
卫生、体育
发文日期:
发布机构:
徽州区政府办
发布日期:
2025-05-06
生效日期:
有效
废止日期:
发布文号:
无
关
键
词:
内容概述:
有
效
性:
有效
春暖花开出游季,此病正处高发期
作者:徽州区卫生健康委
发布时间:2025-05-06 14:44
信息来源:徽州区卫生健康委员会
阅读次数:
次
字号:
大
中
小
文本下载
我要纠错
打印
收藏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俗称“蜱咬病”“发热伴”,是我国于2010年首次发现并鉴定的病毒性传染病,目前尚无特效临床治疗药物和疫苗。
什么是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SFTS是由大别班达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特征为发热、血小板及白细胞减少,常伴有胃肠道症状,病死率约为5%~30%。
流行特征
发病季节:
SFTS全年均可发病,但具有明显季节性,多发于春、夏季。我国的发病高峰期集中在5月至7月,不同省份略有差异。我省发病高峰期主要集中在4月至6月,10月也有一个小高峰。
地理分布:
截至2023年,中国大陆地区已有27个省份报告过病例。病例主要发生于河南、山东、安徽、湖北、辽宁、浙江和江苏等省份。安徽省主要分布在合肥市、六安市、安庆市、滁州市、马鞍山市等地区。
传播途径
蜱虫叮咬:
蜱虫是该病毒的长期宿主和传播媒介,感染大别班达病毒的蜱虫多为长角血蜱,蜱虫叮咬是该病传播的主要途径。
接触传播:
在无有效防护的情况下,直接接触患者血液、分泌物或排泄物可引起感染。
气溶胶传播:
存在通过气溶胶经呼吸道传播的可能性,但相对较少见。
易感人群
农民:
从事农耕、采茶、割草等户外活动的农民,尤其是长期在山区、丘陵地带劳作的人员。
接触患者或感染动物的人群:
在无防护的情况下,接触SFTS患者或感染动物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的人群,如医护人员、患者家属、饲养员等。
户外运动者:
在蜱虫活动季节,经常进行户外运动(如徒步、露营、登山等)的人群,感染风险较高。
预防措施
预防该病的关键在于避免蜱虫叮咬,同时注意环境卫生和增强防控意识。
防止蜱虫叮咬:
蜱虫活动季节,在户外活动时尽量走在道路中间,避免靠近草丛和灌木丛,避免在蜱虫栖息地(如草地、树林)长时间停留。如需进入,应穿长袖衣裤、扎紧裤腿。
在裸露的皮肤上涂抹含有避蚊胺(DEET,只推荐2岁以上的人员使用)的驱避剂。帐篷等露营装备可用杀虫剂喷酒,如高效氯氟氰菊酯等。
户外活动后,应及时对全身进行检查。重点检查头皮、颈部、耳后、腋窝、腹股沟、膝盖后侧等皮肤褶皱处,这些部位是蜱虫常附着的地方。
做好环境卫生:
定期清理居住环境周围的杂草和灌木丛,清理蜱虫孳生地,减少蜱虫的栖息场所。
定期检查宠物、家畜,并进行灭蜱处理(可使用阿维菌素/伊维菌素等药物)。
增强防控意识:
被蜱虫叮咬、野外活动后或与该病患者有密切接触的人群,1~2周内如果出现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就医。
患者的血液、体液或排泄物具有传染性,医护人员和家属应做好个人防护,避免直接接触,如果不小心接触应及时用肥皂水清洗或使用医用酒精消毒。
患者的房间要保持通风,每天多开窗透气,定期用含氯消毒剂(比如84消毒液)擦拭家具、地面。
患者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被其污染的环境和物品,可采取焚烧、含氯消毒剂喷洒等方式进行消毒处理。
蜱虫叮咬的处理
拔出蜱虫:
应使用镊子夹住蜱虫的头部,缓慢而稳定地向上拉,避免挤压蜱虫身体,防止蜱虫头部断裂在皮肤内。还可以使用酒精浸泡或酒精棉签擦拭蜱虫,使蜱虫头部放松或死亡后再用镊子取出。如果没有把握自行处理,应尽快前往医院寻求专业处理。
消毒处理:
蜱虫拔出后,应用碘酒或酒精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
观察症状:
在被蜱虫叮咬后的1~2周内,应密切观察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乏力、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蜱虫叮咬史。
来源:安徽疾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智能问答
电子政务
平台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