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 003147534/202511-00041 信息分类: 政府新闻发布会实录
主题分类: 市场监管、安全生产监管 发文日期:
发布机构: 徽州区应急管理局 发布日期: 2025-11-17
生效日期: 有效 废止日期:
发布文号: 词:
内容概述: 介绍2025年徽州区防灾减灾救灾有关情况和2026年工作计划。 性: 有效

2025年自然灾害领域形势分析及2026年工作计划【徽州区应急管理局】

作者:徽州区信息公开 发布时间:2025-11-17 10:21 信息来源:徽州区政府新闻发布厅 阅读次数:


发布主题:2025年自然灾害领域形势分析及2026年工作计划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17日(星期一)

发布地点:置业大厦三楼政务大厅第一会议室

新闻发布人:徽州区应急管理局党委委员 谢坚勇


各位新闻界的媒体朋友:

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参加录制此次新闻发布会,现向大家介绍2025年徽州区防灾减灾救灾有关情况和2026年工作计划。首先我代表区应急管理局感谢我们新闻界的媒体朋友们长期以来对徽州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给予的关注、关心和大力的支持。

一、全区自然灾害情况

截至目前,全区受灾人口6916人,农作物受灾面积256.37公顷,全区直接经济损失340.745万元,汛期紧急转移安置人员1673户2944人,自然灾害领域实现了“零伤亡、少损失”的防汛工作目标。转移安置“555”工作机制,作为中国减灾成功案例在全国推广,申报防灾避险4起成功典型案例并获应急部通报表扬。

二、2025年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开展情况

(一)抓培训,强能力。2月26日上午,区应急局会同区水利局、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举办全区山洪地质灾害应急及防治工作暨信息员预警员监测员水库管理员知识培训;3月21日,区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召开全区灾害信息员灾情报送业务培训会,聚焦报灾要素、点位巡查、信息上报等内容,分层次明确乡镇、部门、信息员职责、任务,进一步提升履职能力,培训覆盖7个乡镇230名信息员。

(二)抓宣传,强意识。有序组织开展“5·12”全国防灾减灾日和国际防灾减灾日活动,举办防汛、地质灾害应急演练17场次;发放各类宣传单、宣传折页近万份,进一步推动“防灾重于救灾”的理念深入人心;制作全区灾害信息员灾情报送流程操作指南,有效提升全区灾害信息员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

(三)抓基础,强保障。一是抓实全区16个集中转移安置常备点常态化检查管理,及时掌握各安置点的设施条件、物资储备、安全管理现状,筹措6.5万用于岩寺、潜口、西溪南、杨村、富溪等乡镇8个安置点加装空调、电视机等基础设备,提升安置点整体保障能力。二是做好2025年中央自然灾害救灾资金下拨工作,下拨36万中央自然灾害救助资金给各乡镇用于开展应急抢险工作。(岩寺镇11.5万,西溪南镇4.5万,潜口镇2万,呈坎镇9.5万,洽舍乡1.5万,杨村乡2万,富溪乡5万)。同时下拨10.13万元用于各乡镇汛期人员转移安置费用支出(岩寺镇9600元,西溪南镇5000元,潜口镇300元,呈坎镇50800元,洽舍乡8000元,杨村乡4600元,富溪乡23000元)。三是强化应急保障基础,与天润发、百家旺超市签订救灾物资应急保障供应协议,确保灾时物资供应渠道畅通、响应迅速。四是抓实冬春救助工作,区应急局下拨冬春救助物资1200件,保障群众温暖过冬(其中棉被300条、毛毯400条、绒衣裤500条、洗漱包280件)。

(四)抓摸底,强守护。为精准开展冬春救助工作,扎实推进 2025-2026 年冬春救助摸底工作,截至目前,全区摸底因灾生活困难需救助人口为5246人,其中一般户4353人,占比82.98%,扶贫监测户14人,占比0.27%,低保户360人,占比6.86%,特困供养人员16人,占比0.3%,其他困难户503人,占比9.59%,结合摸底情况,联合区财政局积极向上级申请补助资金。同步指导各乡镇完成国家自然灾害救助资金管理系统信息录入工作,确保资金全程可控,发挥实效。

三、2026年工作计划

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各项任务部署要求,我局将紧盯重点环节,狠抓落实,不断提升全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一是优化完善区、乡、村三级预警信息发布网络,探索利用新媒体、应急广播、短信平台等多种渠道,确保预警信息到村、到户、到人,重点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二是深化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排查,组织开展汛后风险隐患全面排查,特别是对地质灾害点、山洪沟道、水库塘坝、城乡低洼易涝区等进行重点排查和动态管理,建立隐患台账。

三是加强部门间信息共享与会商研判。完善与水利、自然资源、气象等部门定期会商机制,提高灾害风险综合研判的准确性和前瞻性,为指挥决策提供科学支撑。

四是针对排查中发现的安置点设施短板,制定升级改造计划,持续补充必要的生活设施设备,完善场所管理制度,提升安置服务的舒适度和规范化水平。

五是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完成风险普查成果试点应用;完善防汛抗旱工程体系,加快完成区级物资库建设,强化应急物资储备,优化储备布局和品类,健全社会化储备机制。同步加强救援力量建设,搭建航空救援协作队伍,开展专业化培训演练,配齐乡镇关键救援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