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南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
西溪南镇位于徽州区西南部,与岩寺镇、潜口镇、呈坎镇、洽舍乡及休宁县万安镇毗邻,面积约55.5平方公里。其南部为丘陵,北部属山区。丰乐河由呈坎流入该镇,蜿蜒8公里,进入岩寺镇。镇政府驻地西溪南,沿西(溪南)岩(寺)公路至区府岩寺5公里,沿黄山新城大道1号线至市府屯溪12公里,合铜黄高速公路徽州区出口设在该镇琶村,交通方便。因地处歙西丰乐河南岸,故名西溪南,又名丰南。
西溪南历史悠久,是徽州区古村镇之一。唐代西溪南为游山乡。南唐时因该乡舒雅中状元,改名中鹄乡。民国时分属通德乡、丰林乡。抗战初,新四军二支队驻西溪南,三支队驻琶村、琶塘。1952年,分设西溪南、过塘、长林、坑上、竦塘、琶村6乡;1958年为岩寺(大)公社西溪南管理区;1961年,成立西溪南公社;1983年,改为西溪南乡。2001年8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撤乡设镇,实行镇管村体制。全镇辖10个行政村,1.8万人。现有耕地面积17550亩(其中水田13847亩,旱地3703亩),山林34302亩,茶园2747.5亩,果园880亩。
据《丰南志》记载,唐咸通(860—874年)年间,吴姓迁入西溪南村,开筑垅堨,重视农业灌溉。明代,西溪南徽商鼎盛,多成巨富,所谓两淮八总大盐商中,就有西溪南吴家的百万富翁。他们荣归故里后,往往大兴土木,藉以光宗耀祖。西溪南村曾有十大名园和十二楼等宏丽建筑,以及大小祠堂21个,社、庙、寺、观、院20余座。现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老屋阁和绿绕亭,另有《馀清斋》、《清鉴堂》两套明代书法丛帖刻石移置歙县新安碑园收藏。这些幸存的文物,足以反映当年西溪南古建徽雕的技艺水平。明中叶至清初,西溪南商业繁华,村内有7街32巷,是有名的“鳞次栉比”、“千灶万丁”的大村镇。清末衰微。民国时,更是一蹶不振。
西溪南地处徽州盆地,北临丰乐河,农田水利开发较早,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徽州区5大古堨,就有4大古堨坐落西溪南镇,即始建于梁大通元年(527年)的吕堨,始建于唐咸通年间的条垅堨,始建于南宋的昌堨和雷堨。1949年后,除多次重修上述古堨,充分发挥其灌溉效益外,还新建了丰乐灌区引水坝和南、北干渠,形成新的引水灌溉网,全镇农田稳产保收。养蜂业是西溪南农业特色支柱产业,1996年被安徽省养蜂学会命名“安徽养蜂第一乡”。2005年全镇蜂群总量4.8万群,蜂产品产量4500吨。该镇又是黄山市农业产业化示范乡镇,盛产粮油、蚕茧、无公害蔬菜、优质畜禽、绿色果品等农副产品。
建区以来,全镇经济稳步发展。200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4亿元,完成财政收入15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76元。200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3.2亿元,完成财政收入4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42元。
西溪南镇域现辖辖西溪南、长林、竦塘、石桥、琶村、东红、坑上7个行政村,125个村民小组。2008年底镇域户籍人口4817户、16220人,一年以上户籍外出人口合计3686人,一年以上暂住人口合计2100人,实际镇域常住人口为14634人。
西溪南镇镇区(现状建成区)由西溪南村壹心、三合、跃进、红卫等十九个村民组组成,2008年底总户数952户,总人口3245人,一年以上户籍外出人口616人,一年以上暂住人口约600人,总计现状城镇人口3229人。镇域城镇化水平22.1%。
全镇现有中学1所,在校学生846人;小学11所,在校学生1163人。适龄少年儿童入学率中学达100%,小学达100%。全镇现有卫生院1所,农村卫生医疗室10个,形成卫生保健医疗网。9个村用上自来水,10个村全部安装了程控电话,并已实现村村通公路。9个村基本实现小康村目标。
西溪南古称丰溪、丰南,始成于唐,兴于宋元,鼎盛于明清。1952年建西溪南乡,1961年成立公社,1983年恢复西溪南乡。2001年10月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撤乡建镇。2009年6月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第一批扩权强镇试点镇。
西溪南镇系丘陵平原区,农业资源极为丰富,是宜农、宜牧、宜工的综合发展地区。一年四季温和,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型,全年降水量1498mm,主要降水集中在早春和梅雨季节,伏秋多旱,全年日照1955小时,年平均气温17.2℃,无霜期224天。年主导风向是东北风。
西溪南镇近年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地区社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约在10%以上。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70300万元,第一产业总产值为30000万元,第二产业总产值26000万元,第三产业总产值14300万元,三次产业具体比例为42.7:37.0:20.3。
养蜂业是西溪南镇的特色支柱产业。早在宋时,西溪南本地就有人开始从事蜂业养殖,之后当地蜜蜂养殖规模不断扩大,蜂群数量逐渐增多。改革开放后,西溪南的蜂业生产开始了迅猛发展,从事蜜蜂养殖的人员及蜂群数量连年递增,蜜蜂品种和蜂产品的质量都得到了改进,蜂产品产值不断增加,从而有效提高了蜂农的家庭收入。1997年被省蜂协援予“安徽养蜂第一乡”称号。截止2006年底,西溪南镇养蜂专业户已经超过560户,从事养蜂生产人员超过700人,蜂群数量达到4.9万群,其中皖南中蜂约3000群。2006年生产各类蜂产品4000余吨,蜂业年产值超过3000万元,约占全镇农业收入的一半,户均收入在4——5万元之间。西溪南镇由“安徽养蜂第一乡”迈入了“中国蜜蜂之乡”,并在2010年6月被授予“安徽省产业集群专业镇(农副产品加工)”。
2001年西溪南撤乡建镇后,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开始大力实施小城镇建设,先后修通了通往徽州城区、黄山中心市区及休宁、潜口等地的宽敞大道,形成了通畅的道路网,并建成了丰南大道。2007年,西溪南又率先在徽州区建成第一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实施了所有村村部活动场所的新改建工程。
全镇生产总值由“十五”末的1.6亿元增至3.6亿元,年均增长17.5%;工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例已提升到55%左右,主导地位进一步铸强;财政收入由410万元增至3601万元,年均增长54.6%,;农民人均收入由3342元增至7000元,年均增长732元。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两项指标在全市乡镇排名由第23、27位分别上升到前15、20位。西溪南镇先后被授予安徽省历史文化名镇、安徽省第一批扩权强镇试点镇、安徽省产业集群专业镇、安徽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安徽省集中清理执行积案活动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全镇上下致力于招商引资、服务企业,建成了丰南经济园,发展了大小企业63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家,培育了金汇特铜业、杭丝时装、楼诚混凝土等税收超千万、百万的骨干企业,来自工业的税收收入占到了全镇财政收入的80%以上。总规部分调整
2008年,经黄山市委、市政府研究并报经省政府同意,决定对黄山市城市总体规划适时进行调整修编。2009年4月19日,《城市总体规划》成果通过由安徽省建设厅组织召开的专家评审。《城市总规》明确了黄山城市总体发展框架,是本次规划的前提和依据。
1.城市发展定位
世界著名的现代国际旅游城市;长三角旅游中心城市之一;皖浙赣省际中心城市。
2.人口规模预测
近期2015年,黄山市域总人口为15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7万人,城镇化水平为50%;
远期2030年黄山市域总人口为16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16万人,城镇化水平为72%。
3.城镇空间组织结构
黄山市域城镇空间结构为“一群二片两轴”。
1、“一群”—— 黄山南部城镇群
要包括黄山南部中心城区、歙县的徽城、郑村镇、王村镇等;休宁海阳、万安、齐云山镇等;岩寺的西溪南镇等。
2、“二片”——环黄山城镇密集区、世界文化遗产地城镇密集区
环黄山城镇密集区以黄山风景名胜区为核心,以汤口、甘棠、焦村、耿城、谭家桥、太平湖镇等风景区外围城镇,以旅游服务接待为核心,形成基础设施紧密联系的城镇建设区。世界文化遗产地城镇密集区以碧阳镇、宏村镇、西递镇、祁山镇为节点,围绕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改善内外部交通条件,强化各城镇的服务功能。
3、“两轴”——东西向、南北向两条城镇发展轴
东西向屯景高速公路沿线、慈张线、皖赣铁路、徽杭高速公路发展轴及南北向京福高速铁路、合铜黄高速公路、205国道沿线发展轴。
西溪南镇规划为黄山南部城镇群的组成部分,京福高速铁路、合铜黄高速公路、205国道沿线发展轴的节点,县域城镇体系结构下的中心镇。
二、《黄山市西溪南镇总体规划(2005年~2020年)》
《黄山市西溪南镇总体规划》(2005年~2020年)即上一轮总体规划于2005年编制,规划期限为2005年~2020年。该轮总体规划是近年来指导西溪南城镇建设的法定性文件,对其相关内容和实施效果的回顾和评价有助于提高本次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1.城镇性质
西溪南镇为布局合理、交通方便、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城镇和集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风景旅游城镇。
2.城镇规模
近期(2010年) 城镇人口2.31万人,城镇建设用地3.03平方公里,人均城镇建设用地131.2平方米。
远期(2020年)城镇人口3.67万人,城镇建设用地4.41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20.2平方米。
西溪南镇总体布局形态特征可概述为“一主两冀”的城镇结构。
一主:以老城区中心为主要核心,以开发旅游为重点,配置整个镇的商业中心。考虑西溪南镇原有规模并不大,城镇的发展还在起步阶段,四面开花、分散发展的城镇空间拓展模式是不可取的,而应该采取集聚发展的模式。因此,城镇近期可集中力量建设该中心。
两冀:以老城区为依托,并保持与徽州区规划及发展的连续性,在镇的东边规划一工业用地和西边综合发展用地。东边的工业用地是根据徽州区的总体规划要求布置,作为近期的工业用地。
西溪南镇于2005年编制了城镇总体规划,由于各方面原因,上轮总体规划至今未获审批。同时,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又做了一定调整,法定性不明确,科学性、可操作性也不强。申请名镇后首次编制保护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