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土地上的绿色交响

发布时间:2025-09-03 14:24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阅读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黄山市徽州区是新四军的集结地、成军地、出征地。作为新四军司令部和二支队驻地,西溪南镇琶村在新四军军史上留下十分重要的一笔。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本报记者深入琶村这片红色热土,追寻新四军第二支队在此整编誓师、东进抗日的英雄足迹,重温烽火岁月,感受红色热土的时代新貌,激励广大干群弘扬伟大抗战精神,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惜和平、开创未来。

连日来,徽州区西溪南镇琶村村迎来一批又一批的参观客。机关干部、青年党员、少先队员、普通市民……他们怀着对初心的追寻,走进这片承载着抗战记忆的红土地,聆听历史的回响,接受一场深刻的红色洗礼。

1938年2月20日,新四军军部命令南方所属各部开赴皖南岩寺集中。由张鼎丞、粟裕等率领的闽西、闽粤边、闽赣边及浙南红军游击队,跨越千难万险,到达岩寺附近的琶村、琶塘驻扎集训,整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誓师东进奔赴抗日战场。

岁月奔流,山河焕新。如今的琶村村,赓续红色血脉,于绿水青山间挥毫泼墨,绘就出一幅“红绿相映”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铁军铸魂 薪火相传

掩映在古树浓荫中的千年琶塘古村,始建于五代时期。村庄三面环山,一面临水,与村口形似琵琶的两口池塘相映成趣。两塘间双孔桥半截石筑,半截木造,相传古人行走过木桥时,发出有节奏的音乐声,细听犹如琵琶琴声,琶塘之名由此而来。

村民胡小林家的祖宅就坐落在这口琶塘边。87年前,这里是新四军二支队司令部驻地,如今已成为新四军二支队琶塘纪念馆。

纪念馆内,一张张泛黄的黑白老照片定格历史性时刻:《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第二支队司令部布告》正是当年新四军在此活动的真实写照;抗日标语“坚持抗日驱逐日寇出中国”依然清晰可辨,与皮箱、药箱、行军锅和自制刀具等老物件遥相呼应,共同诉说当年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

“当时二支队司令部就设在我外公家,这里很隐蔽,遇到紧急情况又便于疏散,很多军事会议都在这里开,张鼎丞、粟裕分别住在一楼东西两个房间。”站在祖屋里,对于发生在这片红色热土的革命故事,76岁的胡小林讲述得生动可感。胡小林从小就听外婆说,新四军官兵到村后,免费为百姓治病,还帮助百姓挑水、种田,受到大家热烈欢迎。

琶村村工作人员王雨晨介绍,新四军驻扎琶村村后,在琶塘庙山顶旧庙遗址上开辟出一片区域,作为战士们的训练场,每天早晨都在这里训练。在村里老祠堂“六房厅”设立后方医院,免费为老百姓治疗,战地服务团驻村中胡氏老宅,在村关帝庙前组织文艺演出。

如何唤醒沉睡的红色历史,让信仰之火生生不息?琶村村给出答案:保护与开发并重,让红色资源焕发时代光芒。

近年来,琶村村立足当地红色资源,打造琶塘党性教育基地,先后投入160余万元,对当年新四军二支队司令部驻扎地胡小林老宅修缮加固并布展,以文字图片、实物、场景等多种形式展示新四军二支队起源、发展壮大和相关历史事迹,开辟红色讲堂,做活红色文化。

红色琶村吸引众多参观者慕名前来,了解革命历史、感受红色文化。“村里通过整合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利用村史馆广泛开展主题党日、红色研学等活动,今年以来,纪念馆已接待参观者近万人次。”琶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余长勇告诉记者,村里的战地服务团驻地修缮项目正有序进行,将加快布展,早日对外开放,红军食堂等餐饮、民宿配套也正加紧建设,将为村民和游客带来别样的红色文化体验。

田野生金 “蔬”写“丰”景

时下,琶村村连片的豆角、茄子与毛豆等蔬菜硕果累累。清晨,趁天气凉爽,村民们穿梭其间,忙着采摘、搬运、分拣。这些新鲜蔬菜将通过专业冷链物流,运送到浙江杭州、江西等地,成为当地市民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琶村村种植蔬菜历史悠久,大规模蔬菜种植要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经过不断发展,目前全村近80%农户从事大棚蔬菜生产,大棚蔬菜种植面积800余亩,年均产量4000吨,是徽州区较大的蔬菜集散地。

产业规模上去了,村里催生出四五位像村民余长鹏这样的“蔬菜经纪人”。他们用丰富的市场资源,为乡亲们打通稳定的产销渠道,推动蔬菜畅销全国。

“每天都要发两三车到杭州、景德镇,量多时还要运往合肥、南昌等地。”8月21日下午,余长鹏正在村里忙着打包发送蔬菜。从事蔬菜交易30年,凭借透明信息和高效服务,如今他蔬菜日收购量有15000余公斤。

产业兴则乡村兴。如何围绕蔬菜种植产业积极探索新发展路径,更好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富、集体增收?近年来,琶村村以“小田变大田”,积极盘活农村土地资源,把“撂荒地”变成“希望田”。

暑气正盛,尽管刚飘过一场细雨,但余长勇仍习惯到田边转一圈。“你看路两边,都是前几年改造出来的。”顺着他的手指望去,道路两旁方正整齐的田块里,青葱的水稻犹如绿色地毯在大地上铺展。

2020年,村里利用抛荒地整治机遇,启动“小田并大田”行动,积极与27户农户签订为期8年的土地流转协议,流转面积近40亩。“小田变大田后,田块成方,沟渠成网,便于机械化耕作、社会化服务、现代化管理。”余长勇介绍。2022年,黄山华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村里签订租赁合同,以每年每亩800元价格租赁合并后的“大田”。

“我们在流转土地打造‘两季生菜+一季水稻’生态种植模式。今年第一季生菜4月底迎来丰收,总产量90吨,同比增长20%。”企业现场管理人员汪再利告诉记者,企业已与知名快餐连锁店建立合作,生菜采摘后立即运往福建、浙江等地门店,产量、利润、品质等都能达到预期。目前正在套种水稻,待9月初,第二季生菜也将开始播种。

“小田并大田”不仅为村民带来稳定收益,还为乡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原来家里的田种植水稻和蔬菜主要供自家食用,没有经济效益,现在通过流转,不仅有固定收益,空闲时间我们还能到基地务工,生菜丰收季有千余元,在家门口能有这收入非常满意。”村民叶建新说,像她一样长期在基地务工的附近村民就有10余人。

“把分散的土地连成一片,村庄发展前景更好。”余长勇信心满满。他表示,琶村村将持续整合土地资源,建设高标准农田,推动农业生产朝着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让村民们在丰收道路上越走越稳。

“红绿”交响 文旅兴村

竹筏在清澈河面缓缓漂移,荡起层层碧波,在青山绿水环抱中,游客仿佛置身于一幅天然山水画卷。

夏日时节,琶村村旁依托天然河道打造的丰溪竹筏游览项目迎来客流高峰,“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意吸引市民游客争相打卡体验。游客李女士举着手机在竹筏上转圈拍摄,手机镜头里是不断后退的青山绿水,“这里风景太美了,水清得能数河底石头,风里带着草木香。”

“丰溪竹筏游览项目不仅为游客提供亲近自然、感受山水之美的绝佳方式,也为我们村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余长勇告诉记者,去年以来,琶村村和西溪南村等西溪南片区6个村以党建联建推动组团式发展,合资成立运营管理公司,以丰溪竹筏游览项目联结丰乐河两岸各村文旅资源,丰富片区整体业态,探索富农新路径。仅丰乐河水上竹筏项目,琶村村收益分成即达30万元。

余长勇介绍,在原有摆渡转运、丰溪竹筏等营收项目基础上,当地还持续拓展花迹茶饮、丰溪电动车、热气球等各类业态,将原有业态和新增业态统一纳入共富营收系统。

今年上半年,西溪南镇游客接待量已突破120万人次,同比增长15%。“目前琶村村旅游虽然相对薄弱,但发展势头已经凸显。”余长勇表示,依靠土地流转、项目服务、资产出租,2024年村集体收入120万元。该村正依托紧邻西溪南的优势,借势西溪南村、石桥村热门旅游景点辐射带动,发展乡村旅游。

余长勇介绍,琶村村的发展思路是“一红一绿一条线”——“红”就是深入挖掘本村的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色村落;“绿”即引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行土地流转集约化经营,提高土地产出效益;“线”是盘活丰溪河沿线闲置农房,打造文旅项目和基础设施配套,让更多人走进琶村村、了解琶村村。

“我们将继续挖掘红色文化,把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经济优势。同时,认真谋划村级产业项目,将红色文化与绿色资源紧密结合,努力走好这条‘红’‘绿’融合特色农文旅发展之路。”余长勇说。

从革命战争年代的整编驻地,到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一幅红绿交融、生机勃发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琶村村徐徐展开。琶村村的实践证明:当信仰的旗帜高扬,当奋斗的脚步不息,红色热土孕育的,必是生生不息的希望与更加壮美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