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徽州区:古巷里的“和”文化密码 呈坎“拐弯抹角”的古今智慧
青砖黛瓦的徽州古村落里,那些看似寻常的“拐弯抹角”墙角,便是刻在建筑上的文化密码——它藏着先辈处世的通透,更在时光里生长出新的力量,从当年邻里相让的建筑巧思,变成了如今基层治理的鲜活样本,让徽文化里的“和”字,在新时代有了实实在在的落脚点。
墙角藏巧思,建筑里的“让道传统”。呈坎镇的“拐弯抹角”,是徽派古村落刻在建筑里的智慧。明清古巷拐角“下圆上方”的设计藏着深意,地面1.8米内墙角削成圆弧,给往来行人让出行路便利;2米以上留着直角,为各家产权划清边界。这源于罗氏先祖建村时的“让道传统”,更印着徽州人挂在嘴边的古训——“上不让天,下不让地,中间让三分和气”。“不让天”是守规矩的硬气,“不让地”是护家业的实在,“中间让和气”是邻里相处的通透,精准道破徽商“尚和贵中”的文化根脉,让“拐弯抹角”成了徽州乡约文化能摸得着的模样。
古训焕新生,从建筑符号到治理心法。如今“拐弯抹角”的内核,在基层治理里长出了新模样,成了“刚性底线+柔性调解”的活法则,让老建筑的细节成了会说话的治理符号。
“上不让天”变成了法律底线——化解群众矛盾纠纷时,先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摆出来,规矩的刚性一点不能让;“下不让地”成了权益尺子——既得护着村民自家的合法产权,也得顾着村里的公共利益;“中间让三分和气”成了暖心巧劲——就像圆弧墙角能缓冲磕碰,用徽州人懂的“让”字,化掉双方心里的对立。“墙角圆”是给路让一步,处世留余地是给心留空间,就这样,“拐弯抹角”从巷子里的墙角,变成了呈坎基层治理独一份的文化品牌内核。
茶室作阵地,老文化的新实践场。以“拐弯抹角”为魂,呈坎镇把老文化做成了新实践,“拐弯抹角”无忧茶室就是鲜活载体。这50平方米的空间里处处是“拐弯抹角”的影子,开放式的方形茶桌,照着古巷“公平走”的理儿打造;墙面悬挂“心平气和慢慢讲,遇事调解好商量”“认真倾听你说的话,努力做好你想办的事,帮你解决你所遇到的忧”等标语,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文本并置,且与徽州楹联拓片相映成趣,古人的礼让智慧,自然融成了调解的气场。遇着复杂纠纷时,调解员指着茶室墙上的“下圆上方”图就开讲:“你看老辈人造墙,既没占邻居的地,又给路人让了道,咱过日子也一样,产权要分清,和气更得留”,文化符号成了品牌最直观的“名片”。
机制托底气,巧调解的硬支撑。茶室搭了“1+N”调解班子。镇里村里的调解员当骨干,再拉上法律顾问、退休老支书、村里有声望的乡贤组“智囊团”;受理、调解、回访的流程明明白白,“拐弯抹角”的柔性调解,有了实打实的机制托底。汪村村老叶和老陈为摘南瓜吵红了脸,就是在“拐弯抹角”茶室里解了围。调解员先拿古巷圆弧打比方:“墙角都知道给人碰一下留缓冲,咱先喝杯茶把心里的火气晾晾”,帮着双方顺了气;聊到关键处,又拿《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条文对着古训说:“古人造房都懂留三分余地,邻里争这点事,咋不能让半步?咱该学古巷‘你让我一步,我让你一程’的样儿”,茶杯一碰,邻里情就回来了。
呈坎古巷的“拐弯抹角”,把徽文化的“和”字做成了基层治理的品牌。这不只是呈坎的老故事,更是徽文化在今天鲜活的模样——用古人的智慧解决当下的事儿,这就是“拐弯抹角”最动人的品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