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徽州区:业态焕新韵 古村启新趣

作者:薛剑锋 发布时间:2025-10-09 08:09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 阅读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当汤显祖的诗句穿越时空,落在呈坎永兴湖的涟漪里,这座千年古村便有了诗意的注脚。而在永兴湖之畔,徽派风格咖啡馆、糖水铺、“徽州有礼”文创店等业态如珍珠般散落,在青砖黛瓦间勾勒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乡村振兴图景,让古村的美,既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田园意趣,又添“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烟火温情。

花隐溪畔,咖啡香里品古意

踏入永兴湖旁的花隐溪咖啡馆,仿佛步入一方“闹中取静”的桃源。木质结构的徽派老屋被巧思改造,保留了“天井院落”的格局,阳光从雕花窗棂间洒落,落在复古的藤椅上,落在盛满白兰花的青瓷瓶里。在这里,你可以点一杯手冲咖啡,看蒸汽氤氲中,步入灵秀亭外的永兴湖看波光与远处的马头墙剪影相映成趣,恰如“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的江南意境,却又多了几分徽州建筑的沉稳典雅。

“十一”期间,游客们或临窗而坐,用镜头捕捉“窗含西岭千秋雪”般的框景之美;或围坐在原木长桌旁,在咖啡香气与古村气息的交织中,聊聊旅途的见闻。这家咖啡馆,以“新”的业态唤醒了“旧”的空间,让百年老宅不再是沉默的历史标本,而成为人们可感、可触、可体验的生活场景。它不仅为古村注入了文艺气息,更吸引着年轻人走进乡村、留在乡村,为乡村振兴带来了创意与活力的“源头活水”。

藕园糖水,清甜里藏岁月长

循着阵阵甜香,便到了糖水铺。“赤豆汤沉冰碗冷,白莲藕脆雪刀香”,古人对糖水的喜爱,在呈坎的这个小院里有了新的诠释。店铺的红色遮阳篷与徽派灰墙形成鲜明对比,却又莫名和谐。木门前,孩子们举着鱼形的糖画嬉笑奔跑;屋檐下,游客们捧着一碗古法糖水,在青砖铺就的台阶上小坐,任清甜在舌尖化开,任时光在永兴湖的倒影里慢淌。

藕园的糖水,多采用本地食材:夏日的莲子取自村中荷塘,秋日的红薯来自村旁的农田,一碗糖水,吃的是徽州的风土,品的是匠心的坚守。店主将传统糖水工艺与现代健康理念结合,推出的“徽州四喜圆子”“桂花藕粉羹”等甜品,既保留了老味道,又符合新口味,正如呈坎古村在发展中,始终坚守文化根脉,却又不断生长出新的时代枝叶。这一碗清甜,是乡村业态对“民以食为天”的生动演绎,更是以烟火气凝聚人气。

徽州有礼,文创间传古今情

“徽州有礼”文创店前,总是挤满了兴致盎然的游客。木质展柜上,印有呈坎八卦村图案的书签、以徽派马头墙为灵感的冰箱贴、用古法造纸术制作的笔记本……一件件文创产品,将徽州的建筑之美、工艺之精、文化之深,浓缩成可带走的“记忆碎片”。正如“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些文创好物,是古村文化在新时代绽放的“万紫千红”。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年长者带着孩子辨认文创上的徽派纹饰,听店主讲述“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的历史典故;也可以亲手体验鱼灯、刻章印花,与千年的文化对话。文创店不仅是商品的售卖地,更是文化的传播者,它让呈坎的故事,随着这些文创产品走向远方,又吸引着更多人慕名而来,形成乡村发展的“良性循环”。以文化为内核,以创意为桥梁,让乡村振兴有了“灵魂”与“底气”。

业态共荣,古村振兴谱新篇

咖啡香、糖水甜、文化韵,在永兴湖旁交织成一首动人的乡村振兴乐章,是呈坎古村在时代浪潮中的“应变之策”,更是乡村业态“破圈发展”的生动实践。

这些业态,让游客在“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同时,更“留得住乡愁,享得了新意”。它们激活了古村的闲置空间,带动了本地村民的就业创业,更重塑了乡村的经济结构——从单一的农业、旅游业,向文化创意、休闲体验等多元业态延伸。正如呈坎的古建筑群,在岁月的洗礼中不断焕新,古村的业态也在创新中迭代、成长,共同绘就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图景。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当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呈坎永兴湖旁,这座古村便有了新的生命力。它不再是教科书里的“历史遗迹”,而是充满烟火气与创造力的“生活现场”。在呈坎永兴湖的晨昏里,古村的美,因这些业态的点缀而愈发鲜活,乡村的振兴,因这些创新的实践而愈发坚定。这里,是徽州的缩影,更是中国乡村在新时代焕发光彩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