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区以禁渔小切口做好生态大文章
丰乐河是徽州区的母亲河,丰乐水库是岩寺城区、歙县城区数十万居民的饮用水源地。近年来,徽州区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禁渔工作作为守护水域生态的关键一招,从制度构建、执法攻坚到生态修复,打出一套“禁渔+”组合拳。
制度筑基
织密全域禁渔“防护网”
“禁渔不是一阵风,得靠制度把责任定下来、把规矩立起来。”徽州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方晓介绍,为让禁渔工作有章可循,今年以来,该区先后出台《黄山市徽州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公共水域垂钓管理的通告(修订)》《黄山市徽州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丰乐水库水域综合治理的通告(修订)》等系列政策文件,明确全区公共水域禁渔范围、禁渔时段,细化非垂钓区管控、违规渔具处置等要求,甚至对垂钓行为划定“红线”——禁止生产性垂钓、禁止使用多钩多线等违规钓具,让“哪里能钓、怎么钓”一目了然。
针对丰乐水库这一核心饮用水源地,徽州区还专门制定禁捕禁渔工作方案,将水库水域划分为“核心保护区”“生态管控区”,联合水利、公安、市监等部门建立“周巡查、月联动、季总结”工作机制,把禁渔责任压实到乡镇、村组、具体责任人,形成“全域覆盖、权责清晰”的禁渔管理体系。
执法亮剑
筑牢生态安全“防火墙”
“同志,这里是丰乐水库非垂钓区,为了水质安全和鱼类资源,请您到指定区域垂钓。”在丰乐水库日常巡查中,渔政执法人员正耐心劝导违规垂钓者。这样的场景,是徽州区常态化禁渔执法的日常。
为落实禁渔期内各项要求,徽州区建立网格化监管体系,对违法行为重拳出击,形成有力威慑。今年以来,累计开展渔政执法检查86次,其中联合公安、市监、林业等部门开展“跨部门、全链条”联合执法36次,出动执法人员260余人次,收缴地笼130只、渔丝网20余副,劝导制止违规垂钓人员300余人次,立案查处渔业违法案件3件,以“零容忍”态度维护禁渔秩序。
“以前偶尔有人偷偷下网,现在白天晚上都有执法人员巡逻,没人敢以身试法了。”家住丰乐河畔的村民刘启明感慨,如今河水清了,夏天经常看到小鱼群在岸边游动,生态越来越好了。
修复赋能
激活水域生态“生命力”
禁渔的核心是“护水”,更是“养水”。为此,徽州区每年坚持开展增殖放流活动,自2013年起,每年分两次在丰乐水库大坝、二坝及四村水库投放白鲢、鳙鱼等净水鱼类,已累计投放1900余万尾。放流活动还邀请公安、检察院、法院及村民代表监督,确保放流“透明、有效”。
与此同时,徽州区将禁渔与水域保洁相结合,全力破解丰乐水库垃圾治理难题。该区组织开展丰乐水库垃圾打捞和水域日常管理,2024年打捞湿垃圾超6000吨。该区推行“就地分拣、分类利用”模式,将大树枝、竹子分断后供生物燃料厂家或农户作燃料,小树枝、杂草粉碎后给农户当茶园有机肥,塑料垃圾交由回收公司处理,最终处理干垃圾1500余吨,既减少了垃圾运输成本,又实现“变废为宝”,为鱼类生长营造了洁净水域环境。
生态向好
绘就人鱼和谐“新图景”
如今的丰乐水域,生态效益正逐步显现,丰乐水库饮用水质各项指标持续向好,下游数十万居民饮水安全得到坚实保障。禁渔后,光唇鱼、草鱼等土著鱼类数量稳步回升,山泉流水养鱼生态养殖模式也有序发展,既守护了资源,又带动了农户增收。随着生态改善,白鹭、池鹭等水鸟频频现身,成为丰乐河畔的“常客”。
“下一步,我们还要继续拧紧禁渔安全阀,重点打击电鱼、毒鱼及生产性垂钓等行为,同时加快鳜鱼种苗繁育基地建设,探索‘循环水养殖+加工’的绿色产业路径,让生态好、产业兴、百姓富的画卷在丰乐河畔越绘越美。”徽州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朱晓峰表示。
皖公网安备 34100402000101号
不良信息举报